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少數民族自治和經濟發展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中,國家的民族政策取得了重要發展。廣西藏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的建立,是這一時期堅持實行的區域民族政策,以實現政治平等,讓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實踐。周恩來強調,政策為幫助少數民族共同發展,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這個制度,促進了民族之間的團結和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得到各族人民的擁護。民族自治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族人民,通過政治協商,達成的共識,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創舉。

少數民族區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經過了從互助組到初級社、再到高級社的發展過程。在改造的過程中充份考慮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雖然在經濟建設上受急於求成的的思想影響造成挫折,但在1962年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對發生的嚴重錯誤和缺點給予糾正。自治區內關顧少數民族經濟特點、文化形式、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強調放手讓少數民族人民和幹部自己去管。實踐證明,尊重少數民族特點和選擇,在民族平等團結的基礎上走共同繁榮、共同進步的道路,才是社會主義社會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原則。

經過不同類型的穩妥社會改革,少數民族分別從原始公社制度、奴隸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封建地主制度,過渡到社會主義制度,少數民族經濟發生了大變化。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生活非常貧苦,文化教育處在極端不發達狀態。經過一五二五計劃及三年經濟調整期,特別是在1964年以後,國家投資建設三線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地區得到更多實惠。當時內地許多技術先進和設施完備的企業都搬到少數民族地區,大量技術人才的進入,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在民族平等共進的政策下,人民素質得到提高。


舊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信息閉塞、文盲充斥、疫病流行、人口凋零,遠離現代文明。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支持少數民族繼承和發揚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進行少數民族文化建設。政府在城市設立民族學院,為少數民族培養和訓練大批幹部和專業人才,設立民族教育的管理部門。到1965年全國少數民族學生達到21870人,中學生達37萬人,小學生達521萬人,比50年代多了5-9倍。全國少數民族地區醫護人員增加到156889人,解決了醫病靠土方甚至求神問卜的落後方式。少數民族在共產黨的帶領下獲得了新生,出現了蛙王穆祥雄打破世界男子百米蛙泳紀錄等,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