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如何看待國家中的腐敗現象

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國家幅員廣闊,社會領域存在各種問題。根據媒體的披露,可以列出很長的一個清單:有艾滋病、聚眾賭搏、賣淫漂娼、毒品泛濫、搶劫盜竊、黑幫火併、販賣人口、官員腐敗、下崗失業、拆遷補償、性比失調、醫患矛盾、三農問題、城市貧困、犯罪率上升、群體性事件、礦山事故頻繁、收入差距拉大、大學生就業難、流動人口子女上學難、勞工權益保障等等。

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些是階段性的,有些則會長期存在。各國政府都在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中國也不例外。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每個人都有責任協助國家和社會,解決這些問題。每個人都可以提意見,監察和建言,給政府提供有益有建設性的方案,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香港青年要警惕的就是提防反華和反政府勢力,利用社會問題做武器,加罪於政府,達到挑撥離間,反政府和遏制國家發展的目的。

在腐敗的現象中最容易給反政府和反華勢力利用的,就是官員貪污腐敗的現象。反國家勢力,以這些問題來激發年青人的正義感,不是去正視這些問題,去參予支持國家打擊和抑制這些現象,而是去給國家添亂添類,製造動亂。國家出台了各種法律和條例來規範官員的行為,防止腐敗滋生。但這種現象屢禁不止。和建國初期的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比較,清廉現象不再,讓很多人搖頭嘆息。

這種社會問題的滋生,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演變有關。中國經過建國以來三十多年的經濟和政治建設,發現社會要向前發展,必須先把市場經濟發展起來,然後才能逐步進入社會主義時代,讓人按勞取酬,各取所需。國內的經濟學家,把這個時期的經濟活動,叫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內,在商業領域發展資本主義,提高人們發展經濟的興趣和積極性。

實踐證明,市場經濟起飛了,社會也出現了腐敗現象,滋生出一批貪婪的人群。有人以手上的錢去賄賂有權的人,以獲取更多的錢;到後來,有權的人知道權力的價值,去和有錢的人交易,謀取私利;最後結成聯盟,掠奪國家和人民。貪婪是資本主義必然的現象。馬克思指出過,資本如有10%利潤,就會有人去做;50%,就有人爭著去做;超過100%,就會有人挺而走險,不要命的去做。

對於人類的貪婪,只有以教育來提高人的道德素養,以法加以規管。國民和媒體都要以各種形式協助國家監督貪腐的行為,讓他們無所遁形。只有把貪腐的人鏟除掉,國家的正氣才能提升,社會才能健康地發展。青年人作為國民,應發揮自己的作用,加到協助國家反腐的隊伍裡,而不受反國家勢力的誤導。反貪腐是正義之事,反國家是誤入歧途。幫助國家整治貪腐,才是年青人愛國家、愛民族的表現。

2010年8月28日 星期六

23條和國家安全

香港基本法中的23條,提出香港要為國家安全,自行在香港立法。記得數年前,香港政府經過一定程序提出方案,要進行立法,遭到反國家勢力的反對,組織了數十萬人上街,迫得政府只好暫停實施。當時社會上反對勢力認為23條是讓政府擁有無限權力,可以隨便以國家安全理由,限制人身自由。不明真相的人,在沙士和經濟低潮剛過的7月1日,趁著假期,跟著瞎起哄。到現在香港有很多人一提起23條,就心驚膽戰,有如"談虎色變",避之則吉。

如何看待23條,關乎香港未來的命運,香港的年青一代不得不加以關注。國家安全就是保衞國家不受國內外敵對勢力侵害,維護國家在世界發展的權利,讓國民有一個安全而和平的環境來發展自己。中國在世界和平崛起,但同時也惹來一些反華勢力的妒忌。他們除了在中國外圍結成同盟,進行包圍牽制,還在中國內部,佈下線眼和定時炸彈,準備有需要時引爆。香港如果沒有一套法律來制衡這股反作用力,對香港和國家的未來發展,非常不利。

保衞國家是每一位公民的責任。香港市民和年青人除了是香港市民外,也是國家的公民。保家衞國是國民的天職。國家的安全,不能不是我們關注的一個方面。如何制定法律,來規範公民的行為來履行責任和惩治破壞國家安全的人,是每個國家首要的任務。中國己有這條法律,但由於一國兩制的原因,香港公民可通過討論,自行立一條適合在香港執行的國家安全法。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國際城市,這裡除了中國公民外,尚有為數不少的有香港居留權的外國公民,和持外國護照的香港居民。因此,如何以法律形式來規範每個有香港居留權的市民,按中國國家安全的需要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是中國城市不可或缺的一條法律。

既然你是這個國家的居民,你就必需遵照這個國家的法律和規定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否則你不會受這個國家的歡迎。你可以自由選擇你自己的去處,否則你就要尊重這個國家的法律或受這個國家的法律制裁。西塞羅說:"法律總是把全民的安全置於個人的安全之上。"如你只想著自己的安全,而不顧國家的安全,你就不配在這個國家生存。這個國家也不會遷就你個人自私安全的訴求。你的行為威脅了這個國家的安全,還要人家不能制裁你,這是什麼邏輯?

國家安全法是保護國家和人民的法律,不會無故把刑律加在國人身上。只有反華反國家勢力才會害怕這條法律。23條立法的討論,有利香港青年認識自己的國家,反思自己的國民責任。展開全民討論國家安全法的制定,有利青年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國家觀念,共同為制定一條適合香港實際情況的具國際視野,而能有效保衞國家安全的法律。提出23條立法,肯定有一班人要跳出來反對,以各種名堂來誤導市民。這正是香港青年了解反華和反國家勢力是用什麼言論來誤導市民的手法。只要香港法律界和社會有識之士,通過和反華勢力的辯論,香港市民才能正確了解23條和為國家安全立法的意義。

23條的立法討論、辯論或獻策,不會造成社會分化,相反還是教育市民和青年認識祖國,認識國內外反華勢力在做些什麼來遏制中國的發展,以增強民族凝聚力。政府不急於立法,但要有策略地進行全民討論,把道理說清楚。反政府的人不肯相信政府,不肯相信國家安全法對香港和國家有好處。耶蘇說:"信者得救。"不信的就只好自行到地獄見鬼去。

談自學

"梅雖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年青人的才能和遭遇各有長短,成才路上不要悲觀,泄氣。能入最高學府,固然令人高興,入不了,也不用望門興嘆。成才之路,各種各樣,只要自己契而不捨,永不放棄,自有一條寬廣的路等著你。自學是通向成功的一條康莊大道。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都是通過自學,踏上成才之路。

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才,青年朋友可以按各自的情況選擇和決定。有的希望能在某一個方面向縱深發展,成為專才;有的希望在各個領域多所涉獵,橫向發展,使自己成為成能融會貫通的人材;有的希望自己成為綜合型的人才,成為有概括、綜合力的人才。無論你要成為那一類人才,都必須懂得自學。自學肯定能讓你掌握到比較扎實的知識,而且還可以學到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和研究方法。獨立的學習能力,在自學的實踐中,將發出驚人的力量。

自學開始容易,堅持卻是一件難事,要獲成就那更是難上難。自學貴在堅持,下苦功,不投機取巧,不弄虛作假,不沽名釣譽。任何學問的獲得,都必須過五關斬六將,沒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就難有成就。自學還要找到一套適合自己閱讀的學習書籍和工具書。要一點一滴地讀,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要學一半就放棄,另某他就。當然交叉的讀一些感興趣的書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半途而廢。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集少成多,獲得成功。

自學目標的選擇,先要樹立360行都可為社會所用,都可出類拔萃的觀點。這樣就會持之以恆,勤奮實踐,不會站在一山望著另一山,因多心而一事無成。自學還要懂得向人請教,身邊的朋友,同事,親戚,都是最好的老師。自學也要有創新的思維。年青人只要抓住了正確的方向,敢於拼搏,知識不足就多學前人的經驗,從各方面加以彌補,就可有所作為。"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有決心,自學也是可成才之路。

香港是一個教育非常發達的地區,在職學習的渠道很多。香港很多年青人利用晚上時間進修,經過十年八年的努力,達成了自己心願的不計其數。就算大學畢業了,也還有人不停地努力。他們知道學無止境,要想學有所成,必須不斷更新知識,跟上時代的步伐。無論在校學習,業餘學習,都要提高自學的能力。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的目標,自己需要那些知識來裝備自己。製定計劃,按年、月、周來控制學習定額和進度,就不會放鬆懈怠,而能循序漸進。

自學有如遠征。遠征的人是無所畏懼的。像唐三藏取經,過"火熖山",渡"通天河",克服81個難關,終於繞過障礙,完成任務。自學就應具有這種勇士的氣魄和風格,以昂揚的鬥志,牢記自己的前進方向,牢記學習是為社會進步和服務社會的目的,才能有所作為。學問離開人生的崇高目標,也會黯然失色。能够為國家美好的未來和人民的幸福而學習,是自學最美和最令人敬佩的地方。學為民所用,是學以致用的最高境界。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是我國詩人李白送給志沖霄漢的年青人的祝願。讓詩人的詩句,伴著你自學的征途,走向美好的明天。

求知的途徑

"如果你在書籍中仔細地找智慧,那麼你一定能找到對於你的心靈極有用的東西。"年青人求知,在學校是一條渠道,自學也是另一條途徑。求知要有途徑,要找到求知的方法。

像排列組合有物理分解和化學分解,知識的分解,也有幾種排列方法。橫向排列,講的是合併同類別的學問。譬如學歷史,把歷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史實和變遷收集在一起,橫向排列,容易看出其個性,也能從中找出共同的規律。縱向排列,就是上下貫通,弄清來龍去脉。有些問題從縱面上探索,可以看出漏洞和縫隙,可以產生新的增長點,把探索引向深處。無論是橫向縱深,輻射或輻集,都是求知的一條途徑。

獲得了知識,還有一個知識焊接的技術。把零散的知識零件,焊接在一起,成為有機的整體,就是焊接的過程和技術。在知識中理出共性,發現來龍去脉,互為因果,就可以有所發明和創造。詩人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就是鼓勵年青人,要擴大生活圈子,擴大視野,擴大知識領域,讓各種信息延伸碰撞,擦出火花,形成新的焊接點。把理論和實踐結合在一起,讓更多,更普遍,更深刻的問題焊接在一起,知識就算學活了,就可有所發展,有所創新。

作家蕭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那麼,每人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人就有了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道出了知識交流的價值。古今中外有很多交流,歷史上的"竹林七賢",現今的各種論壇,這種聚會的學習、討論,甚至爭論,都是開闊眼界,觸動思想,孕育人才的好環境。現代知識的迅速更新和爆炸性的發展,都是交流的產物。

知識的交流,能啟迪人的思維。關起門來一個人思考,翻來覆去局限在自己的範圍裡;與人交流討論,容易讓你從新的角度,發現問題,打開眼界,找到一條出路。求知的過程中,經常和別人交流,思想格外活躍,變得心思敏,從別人的談話中捕捉到有價值的材料,找到閃光的養份。交流並不妨礙你獨立思考,還會把你的思考引向深處。獨立思考貴在有創見,交流的過程,每個人拿出自己的意見,對培養創造性思維是有好處的。

談到交流,有的人顧慮自己的東西被人學去,大家互相封鎖資料和書籍,別人請教,知道的也說不知,這是不正的學風。"學記"上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自我封閉,無異是自縛手腳。求知除了交流,尚要學會自我否定,讓自己更上一層樓。克服無數次的"幼稚",就能把自己推向成熟的高峰。自我否定,是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規律和方法的自我更生,自我提高過程。

求知還要多思、多說、多寫,是人在成長過程中理性的一個飛躍。專一門學科,參考群書,是博學的基礎。求知的途徑需要自己去探索,是人生尋幽探秘的旅程。求知的途徑充滿愉悅歡樂,雖然有時也會有驚濤駭浪,但畢竟是一個愉快的旅程。

談學習周期

地球繞太陽一周,分春夏秋冬,為一個年周期;地球自轉一個晝夜,為日周期;血液在人體內循環,叫循環周期;學習的過程,也是有一個循環過程,我們叫它做學習周期。周期是事物運動的普遍規律,每個運動周期都是由幾個主要環節組成的。科學地歸納學習的周期和環節,就能使學習井然有序,效律倍增。

學習有它的起止點,有一個認識、理解、掌握、運用的過程。學習周期可歸納為四個環節:預習,聽課,復習,作業。預習是基礎,對學習內容作初步了解;聽課是關鍵,把重點、難點理清;復習是歸納和總結,進行記憶、吸收和消化;作業是掌握和運用,熟習和舉一反三。繼承性學習,從大學,研究生到博士,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有創新。這個周期是選題、積累、分析、創新。從找到方向,到解決問題,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和周期。

學習要形成系統,有系統就能孕育更大的能量。能統觀全局,運用整體的威力,成就肯定會有分別。學習也有"謀子"與"謀勢"的問題。在學習上能"謀勢",就能找到各環節中的內在聯係,做出輕重緩急的安排,不會顧此失彼,把各個環節組成一個周期,一個整體,來消化知識。學習周期一旦形成,每項學習就不會是盲目的,而是從不同角度,攻克弱點和難點,進行思考和積累,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

學習時聽課、作業、復習;自學時選書、閱讀、練習、整理、自測等學習中的硬件。每個學習環節之間的溝通、調節、滲透和互補,是學習的"軟件"。聰明的學生不會只做筆記,顧得了寫,顧不了聽。他們會把了解在地方在書中做個記號,不了解的就會眼、耳、手、腦全部動員起來,弄懂了就會稍稍放鬆一下。做作業,也不會每題必解,他們會琢磨出題人的意圖,歸納出題的技巧,達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學習得心應手的人,在預習、聽課、作業、復習中是有分有合,有輕有重,有詳有略,有急有緩,又有時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他們在學習中把理解了的東西,當場記住,把疑難問題,引向深入思考。善於學習的人寓有形於無形,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既掌握了知識,又增長了能力。懂得學習周期,靈活運用學習技巧,使自己有所長進。

學習貴在一個"再"字上。聽課做作業,只是一方面,不像做買賣,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交了作業,並未萬事大吉。要真正掌握知識,要經過多次思考和再學習,像牛一樣反趨,把粗食草料變成可吸收的營養。預習是獲得知識的第一會合,像粗食,經過認真讀書,積極思考,,從感性到理性的深化,才能把知識轉化成人腦的養份。

復習是綜合歸納性的再思考和再學習。把分散的知識,一章一節的聯起來,使其系統化、科學化,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的提煉,知識就能容易地接收。學習上的"再",不是簡單的重復,是提煉,是發掘,是升華,是結晶。學習周期的掌握,就是再提高過程的學問。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這句名言,鼓舞了無數人勤奮向學。但有多少人能够堅持學習,讓知識轉化成力量,為社會所用,就看各人的造化。學習的目的性,是決定知識能否轉化成力量的重要因素。為了民族的復興而學習,再大的困難,都會有強大的動力去克服;只為"文憑",或個人"積累資本",不考慮社會需要,個人成才也失去了意義。弄不好,為了名利,還有可能走到社會的反面,成為社會進步的反作用力。

青年時期,風華正茂,精力充沛,沒有生活負擔,可以把時間都安排到課堂學習,可說是增長知識的最優時期。如何善用時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能,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刻苦精神是可貴的,但如不產生效果,也不具有價值。因此具備學習能力,講求效率, 學有所成,就要刻苦勤奮和方法得當相結合。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實驗能力等等,都是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素養,是學習的高效運轉的動力。

學習不是為了"應試"或"裝潢門面",自我炫耀。獲取知識是為了增長才幹,進而為社會所用,成為社會發展的力量。首先,求知是為了提高個人素養。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時期,年青人更應以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讓知識成為改造社會,發展社會的力量。

世間大部份不幸來自無知。香港反國家勢力,把遏制國家的發展作為他們的追求。香港年青人絕不能跟著他們盲動放縱,善惡不辨,見利忘義,苟且人生,甚至以身試法。知識不僅關係一個人的生活修養和文化修養,還關係到他的政治修養和道德修養。把學習提高到對世界認識而求知的高度,知識就能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元素。一個人一旦把求知和社會需要結合起來,求知就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因而目標明確,有成效,做到是非分明。

在知識變成力量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十分重要。求知的過程是個思考的過程,是消化、吸收、理解、運用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儲存過程。學習中注意方法,鬆馳有度,才不會把弦拉得太緊,才能有節奏,把"慣性"和"加速度"結合起來,科學化,系統化地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學習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要達到目標,也要注意在學習中改變方法,保持學習的進攻性,聚集自己的能量,達到目標。

知識能轉化為能量,主要是指正能量,而不是反作用力。運動與反動,是一件事物的兩個方面。知識就是力量的認識,就有正反的辯論。看知識掌握在誰的手上,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例如核子可用來發電,也可以殺人無數。香港的反國家勢力,顛三倒四的狡辯,目的在遏制國家的發展,因而是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力,是反動的。他們知識能量是用來和建設祖國,振興中華唱對台的,因而是腐朽而沒有生命力的。

知識是有力量的,年青人要把知識融於國家和民族復興的事業上,才有生命力。

選擇目標

日行百里與日行十里的人,他們的精神狀態和競爭性是不一樣的。高爾基指出:"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目標期望的高低,反映一個人的世界觀和思想境界。期望自己在某一方面能做出較傑出成就的人,除了他有強烈的上進心外,他對生活有著熱切的渴求,對人類和社會要做出貢獻的期盼。這種品質除了是個人可貴的素質外,還是社會寶貴的財富。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對社會和人類的感情。如他的目標定得很高,只是為個人的名利,再高的目標,沒有了社會和人群的支持,失卻了成功的土壤,就沒有了生命力。社會上多少人為了出名,弄虛作假,結果還是給人發現,身敗名裂。目標期望必須從實際出發,敢作敢為,是值得讚賞的,但年青人樹雄心立壯志,千萬不要狂妄無知,脫離客觀現實。我們要有自知之明,懂得循序漸進,才有實現目標的可能。

年青人在定目標時,有時定得太高,實現概率降低,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小了。目標定得太低,激不起學習和鑽研的勁頭,也不是最好的選擇。人必須從自身的條件出發,定出稍高一點的目標,經過努力有望達成。高一點的目標,可以引發人的鬥志,具"乘長風,破萬里浪"的氣慨。這個目標,可以長留心間,用作激勵和鞭策自己的動力。同時,有了較高的目標,你就可以分階段的去實現。如你定好目標要從事科學研究,先把數理化學好,爭取考入理工學系,然後在大學期間,動手動腦開發,做出實驗成果,寫出論文。在此基上,畢業後,結合單位或企業實際情況,勇於創新,達成目標。

成才是一個目標達成的過程,是分階段完成目標的規劃。目標是在實踐中不斷清,深入了解中形成階段性目標的演化過程,成為總目標的有機組成部份。每一階段的知識和能力都要分偕段積累和成長起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有堅定的意志,一步一步向目標靠近。同時年青人還需要有堅持不懈的毅力,經受得起挫拆的勇氣。任何事業的成功,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所作為。

目標定好了,自己也能腳踏實地去實踐,但有時還是不能成就大業。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差那麼一點,如果懂得對目標作一點動態的調整,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找到突破點。很多有成就的人都不是"一本通書讀到老",他們都對目標進行過調節,像魯迅原來是學醫的,後來卻成了文學家。在社會的實踐中,根據社會的需要,進行微調或大調而成才的例子很多。這是時代給不同人的啓示,有些人能自覺地進行調整,找到自己的出路,而不自嘆命運不濟。

但是調整過程也不要左顧右盼,把不定主意,錯失大好時機。在這山望那山高的心猿意馬,也是調整的大忌。實行目標動態調整的宗旨:在於把個人的成就和國家民族的成敗聯係在一起,以個人的貢獻為社會的進步增磚添瓦,目標的調節和變化才具意義。目標的選擇就是為了社會的需要和自身的發展,為民族在世界崛起貢獻力量。

成才的道路

勤奮是成才的必要條件。懂得楊長避短,懂得聚焦,懂得發展創造力,懂得順應時代潮流,才能有所作為。立志成才,要有思想準備,在崎嶇山路攀登,不畏艱難險阻,才有機會達到光輝的頂峰。認識成才之道,是為了加快成才過程,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人的能力發展,受到知覺、記憶、判斷、比較、動作反應速度等生理發展過程制約。人在語言方面的發展,10歲前是黃金期,2-3歲多記單詞,3歲以後,可以迅速學會大量的複雜句子。有的學者以能力伸展曲線圖來分析,發現六、七歲左右是一個人學習方式發展變化的重要時期;技術人才的技術能力,在45歲前每年按5%速度递增,60歲後這種能力急劇下降。為了達到較高伸展度,多為國家做貢獻,就要趁年青時勤學苦練。當然終生學習,強化和活化知識和能力,也是成才不可或缺的一方面。

現代學者做了不少研究,根據年齡數據,畫出一條曲線,叫做峰值年齡,就是最佳的創造年齡。發明家最佳年齡是25-29歲;哲學家,35歲;數學家,37歲;化學家,38歲;物理學家,40歲;作曲家,24-38歲;小說家,45歲;短跑冠軍,23歲等等。這種研究,正是鼓勵人們把握最佳年齡出貢獻,也就是要在這個年齡前,做好一切準備,踏上精彩的人生。

當然錯過了最佳年齡,並不是一切都完了,也並不是任何人都非得在那個年齡做出成績不可。像達爾文,五十多歲才發表"物種起源",畫家畢加索,91歲時還不斷探索,保持年青人一樣的創新能力和熱情。這些事倒告訴我們,過了最佳創造年齡,也不必自卑,只要努力,往住還會創出驕人的成績。從歷史上看,最佳年齡隨著時代變化,在向前或向後移動。但成才之路,只給有準備的腦袋留下位置。

了解最佳創造年齡,讓年青人根據這個規律來規劃自己的人生,安排自己的學習、研究和創造。有計劃,才能有準備,減少生活和學習的盲目性,增加時間緊迫感,認識"時不我待",珍惜青春,得到可貴的收獲。文學家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成才是為了實現理想,理想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只為個人幸福的理想,使人生變得狹隘;為國家、為民族振興的理想,讓你的理想和千百萬人分享,也讓你的幸福因而更有意義。

世界上任何事物不付出勞動,是不會有收獲喜悅的。不播種,就不會有成果。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99%的血汗。"只有不畏懼艱難,肯花時時間和精力的人,才能走上成才之路。機會只留給懂得追求她的人。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好時期,正是年青人計劃好自己的一生,適應國家大規劃,順應潮流,才能就可以在發展的大潮中獲得發揮和施展。

讓我們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年青人成才之路,激勵自己成為有用人才,做有益於國,有益於民的香港青年。

合理安排和節約時間

中國有無數偉人和英雄豪傑都勸誡年青人要惜時。新中國建國者毛澤東寫了一首詞說:"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人生在歷史中,只是短暫的一瞬,愛迪生也感嘆道:"人生太短了,事情是這麼的多,能不兼程而進嗎?"人的成長離不開時間因素,怎樣安排時間,節約時間,去學習,去工作,獲取最大效果,是人生的重大學問。

近代的"運籌學",利用現代數學,研究人力、物力如何運用和籌劃,來求取最大的效率。例如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如何在一日之內,把一個殖民地政府,轉換成中國特區政府,沒有把人力和物力用好的籌劃,肯定要出亂子。解放軍海、陸、空部隊有序地進城,歡迎的人群和妄圖堵截的反國家勢力,都要有一套方案來應對。接收儀式前的國家領導人進場,和反國家力量的爭鬥和堵截,也是驚心動魄的。政府機關換國旗,警察換制服,政府文件的印刷準備,都是"運籌學"在起了作用。

沒有時間上的合理安排和運籌,要在短時間內把一件事做好,是沒有可能的。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得到的啟發,就是要完成一項任務,都要有程序的安排,程序的最優化,以節省時間,出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步驟,前一個步驟要顧及下一個步驟,下一個步驟又要以前一個步驟為基礎,從而實現時間效率的最優化。進行綜合考慮,考慮到每一個環節的情況,才能環環相扣,不出錯,而能在特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時間運籌有長期和短期之分。短的可以是一年、半年、一個月、一周或一日,長的可以是五年十年或更長時間。國家目前正在從事十二.五規劃,即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第十二個五年計劃。現代的中國就是有計劃、有步驟的一步一步走向繁榮。作為國民,年青人朝氣勃發,來日方長,把握時間,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就可掌握更多知識,做更多的事。"一寸光陰,一寸金",就是告新我們時間的價值。華羅庚說:"時間是分秒組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成績來。"青年是長知識,練本領的最佳時期,珍惜自己的人生黃金期,是一種生活道德和大國公民的品質。

時間運籌得好,就可以確定目標,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達成目標。根據學者研究,人可分成五個階段:從出生到14歲是成長期,從15歲到25歲是探索期,從25歲到45歲是確立期,45歲到65歲是維持期,從65歲到逝世是下降期。因此我們應掌握最佳學習年齡和創造年齡,達成目標。我們要把一天最重要的事放在精力最旺的時間段去做,看書、思考或動手都要有序。整塊時時和零散時間都用好,收到的效果就更顯著。

有些事情可以在同一時間做,叫復綫運籌;有些事交錯的做效果會更好,叫交錯運籌;有些事要專心致志地去做,與外界隔絕,叫絕緣運籌。總之合理安排時間,把時間用好,運籌好就可以運籌好人生,走向成功。作為復興大業中的香港青年,我們不要虛擲年華,落得個"白了少年頭,空悲切"。讓我們一起努力。

靈感與用腦藝術

人的大腦是一個奇妙無比的結構,由140億個神經元組成,用以接收各種信息。人腦,同全世界圖書館的信息儲存總量相等。人腦潛在的能量遠遠沒有全部發揮出來。學會用腦的藝術,是搞高用腦效率的重要一環。據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有約17%的人早上大腦性能較佳,但33%的人却在晚間才更高漲。其餘屬混合型。要科學與藝術地用腦,必需有充足的睡眠,適當的營養,樂觀向上的情緒。

記憶是大腦的一種功能,有的人強,有的人弱。歷史上也有記憶力特強的人,但一般來說,人的記憶力相差不會太多。有的人記得快,記得牢,是由於記憶得法。據專家測試,視覺吸收率為83%,聽覺11%,嗅覺3.5%,觸覺1.5%,味覺1%。如聽課,只用雙眼看,記憶效果為20%;只用雙耳聽,為25-30%;既聽且看,效果為50%。記憶之母是復習,但發掘一些記憶方法,如特徵意憶,編提綱記憶,編口訣記憶,對比記憶等,都是有效的方法。另外,多做左側操,對以右手寫字用筷的人很有幫助。大腦的左半球管邏輯思維,右半球管形像思維,如能讓大腦平衡使用和發展,不使一邊負擔過重,能提高大腦記憶力。

記憶力再好,總不能把想記的東西都記下來,因此做筆記,摘錄,卡片等都是建立外儲的一些方法。兩種方法相輔相成,久而久之,記憶能力和效率都可提高。中國火箭專家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後要回國服務,美國不讓他走,最後在國際的壓力下,美國把他的書和所有的筆記全沒收了,只讓他光棍一條回國。但他在做學問過程練就的記憶力,讓他為國家導彈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記憶的儲存是為了創新。創新能力是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想像能力的綜合表現。有人說,創新是"上帝的啟示",或叫"靈感",是沒有規律可循的,但有一點是重要的就是注重知識的積累。近代有人根據研究,認為發明創造並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只要善於發掘潛能,就能如大科學家所說,"把複雜的現象,想得簡單可以發現新規律;把簡單的事情考慮得很複雜,可以發現新領域。"

有了知識,肯用腦就可獲"靈感"。對待人不能求全責備,但發明創造就要"挑三剔四"找毛病,找缺點。只有善於集思廣益,才能有好東西創造出來。歷來有創造性的人都注重求進思考,對己存在的根據時代的進步,社會的需要,創造出讓人驚喜的發明。社會是在交流,集思廣益中獲得進步。

作為青年人處於成長階段,學會在交流、聆聽、分析中獲取"靈感",是用腦的一種藝術。不交流、不聆聽、不分析是成長的大敵。自高、自大、自負是用腦藝術不能發展的原因。作為大國公民,我們不偏激、不盲從,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從聆聽人民的呼聲中獲取為國家發展的啟示,獲得"靈感"。

淺談智能結構

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說:"沒有智慧的頭腦,就象沒有蠟燭的燈籠",不能發光,也不能發熱,枉費一副有生命的寶庫。人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頭腦吸收消化,知識間的相互比例,相互聯係,相互協調,相互作用各不相同,從而形成的整體功能大相徑庭。就像石墨和金鋼石,雖然都由碳原子構成,只因排列組合不同,而一軟一硬。青年人立志成才,按照目標,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很有必要。

構築知識,要有序,由淺入深。人類知識浩如湮海,要有選擇。這個道理叫"有止則達"。同時,知識要是完整的,無論多複雜,都是能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的。知識結構必須是穩固的,基礎寬厚,能上通下潛,還要有從輔助學科中吸取養份的準備。當然世界是在進步當中,知識也在不斷地活化,演進,我們要樹立終生學習的習慣,學會科學地積累知識。目標明確,計劃周詳,讀書求學問,收集資料,就懂得取捨。否則資料一堆,派不上用場,徒費精力。

選定目標,不是一概無關的都不取。有的自己感特別有興趣的,選後可留待日後使用。達爾文說:"科學是整理事實,從中得出普遍的規律和結論。"因此我們要注意積累知識的系統化。系統化的知識應該是融會貫通的知識。能融會貫通,才成有智力之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極盛指出,智力由五大基本能力組成: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像力、和實踐力。一個人的智能高低,同掌握知識程度有關,但如能培養好以上能力,實有很大幫助。高爾基說:"人的天賦就像火花,可以熄滅,也可以燃燒。逼使他燃燒成熊熊大火,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努力,再努力。"

創新性思維是智能結構的重要一環。要提高創新能力,就要學一點科學研究方法,讀點科學史,從中獲取啓示。做學問,要培養創新勇氣、敏銳的感受力和敢於立新的觀念,讓人驚嘆。如不思擺脫舊觀念,沒有活躍的思維,視野不廣闊,不破舊立新,怕失敗,怕嘲諷,就難有突破。最近看到國內學者,設計出一種雙層公共巴士,上層可載千人,闊佔兩條車道,下層可通兩線小車。巴士在緩慢行駛,但不妨礙路面的正常交通。巴士高度以城市天橋為限,上下車,以天橋為站,從車上走上行人天橋。這種創新的構思,正是國民為解決城市擠塞的一種大膽設想和創新性思維,是值得鼓勵的一種用腦風氣。

每一個年青人都具備了這種大膽創新的思維,整個國家和人民思想都會活躍起來,使民族對人類的貢獻會更大。一個勤於修煉,基礎扎實,又敢於嘗試的年青人,是社會寶貴的資產。他們破除了畏懼心理,拋棄了自卑感,勇於實驗,不怕失敗,不怕嘲諷,鍥而不捨,矢志不移。香港要在國家大發展中,做出自己的貢獻,年青人應是創新的先鋒。香港要擁有這種力量,需要有雄心壯志的年青人,踏出敢於創新的一步。

創新是有動機的,一方面是要社會需要,另一方面是有為社會和國家利益工作的創造動機。我們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越強,這種創造力就能發揮得越好。中華民族在世界復興,除了是讓國民過上好日子外,也是為世界文明進步,做出中華民族的貢獻。讓我們構築綜合力強的智能,成為有創新能力和創造力的年青一代。

成才在於實踐

社會希望每一個年青人都能成才。怎樣才叫成才呢?成了大科學家、大作家、大明星才叫成才嗎?當然這一類人肯定是人才,但如只把這一類人列為人才,那人才的概念就大大縮小了。社會有360行,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沒有360行都出狀元,社會就難有很大的發展。中國有13億人口,如只把不到一千萬的科研人員稱為人才,人才就顯得狹隘。其實,各種發明創造,沒有各類人才互相配合,就難以成功。

人才是有層次的,不是只有一個水平,一個類別。有的人善於理性思考,有的人善於動手,有的人精於這個技能,有的人精於另一個技能,有的人能寫,有的人能說,有的人能演,有的人能唱,總之我們需要各種人才,在不同的類別中,盡己所能做到最好。出了名的是人才,不見經傳的,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的也是人才。歷史上有不少傑出人物,為國為民做出貢獻,沒有留下名字的,不計其數。這種無名英雄,一直為人民所敬重。

成名顧然好,默默奉獻也是一種美德。全國各地有無數青年為國家默默奉獻,有的人給媒體發現了,登了報,成了名,但更多的是沒有被發現。他們看到媒體上介紹的人物正和他們做著類似的事,感到社會上他們是有同路人的,因而勇氣百倍。報刋、廣播、電視等媒體篇幅和容量有限,要把千千萬萬年青人的事蹟都放上去,並不可行。他們成長著,如蠶吐絲,如蜂釀蜜,為國為民默默發著光,發著熱。人才,其實就是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人。被人知道的叫"顯人才",默默無聞的是"潛人才"。

人不能以成敗論人才。沒有前人艱苦卓越的實踐和艱辛的拔涉,我們就不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少走灣路而達到成功的目得地。同時,人才本身有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從嶄露頭角到爐火純青,都必須歷經各種挫敗。才能,是實踐的產物,任何聰明伶俐的人,只說不做,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終將一事無成。香港的年青人,要無愧於時代,就要勇於實踐。

實踐是增長才能的鍜煉場所。世界上任何高明的理論、高超的技能都離不開大腦的的活動功能。大腦反映實際的過程,就是接受信息,處理信息,儲存和輸出信息的過程。實踐啟動了感官,取得直接與間接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成技能。實踐使人深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起到補充、修正、和檢驗的作用。人才只有在實踐中,不斷修正和檢驗,才能取得成果。實踐就是深入鑽研。人說,"入淺海者見魚蝦,入深海者見蛟龍"。水滴石穿,繩鋸木斷,持之以恆地實踐,就能出真知,出人才。

實踐造就人才。但在實踐過程中狂妄自大,就會失卻合作的力量,無法借用他人的智慧和技能,早日成功,使實踐失去了光彩。歷史的創造積累及同代人的經驗,是人才在實踐中的力量總和,從其他人中汲取知識和經驗,才能讓自己更快地成長。香港的年青人在成才的過程中,要注重實踐,集眾人之力,而成大業。不為名為利的成才之路,是國家之福。人在成才之路上的默默耕耘和實踐,是人生幸福的一種追求。

人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去成才,不強求偉大,但求精益求精。願實踐精神與民族同在。

談以人為鏡

人貴有自知之明,只憑自我意識,是不足够的。我們經常照鏡,就為了看看自己的儀容是否整潔,會不會引起人家的不愉快感覺。但作為人,只以光學的反射原理來看自己,是遠不足够的。墨子說:"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與凶。"唐朝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就在於太宗能以人為鏡。他認為,以史為鏡,可以見興亡;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名臣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道出了以人為鏡的好處。

培根也說過:"一個人從另一個人的諍言中,得到的光明比自己的理解力、判斷力得出的光明更干淨和純粹。"兼聽的起碼境界,對人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對己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同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兼聽最高境界是"聞過則喜",如王陽明所說:"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人要達到這種境界,實非易事。他要有堅定的道德信念,強烈的社會感情,對他人的尊重和親切的內在修養。

人要做到兼聽,要求個人有謙遜的美德,寬容的氣度,能海納百川,虛懷若谷。當然要培養這種風氣,社會需要培養兼聽的環境。如每個人都為了表演自己,把自己裝扮成"女神",把別人都視為"魔鬼",每說一句話,都想把人打沉,這種社會,就不可能培養出有兼聽美德的氛圍。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們提的每一個意見,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為了社會的進步,無論我們說得對的,或不是說得很全面的,或不一定現階段可行的,大家都可理解。但,我們欲說什麼,都把別人定性為錯的,自己才是對的,那種人有誰願意去聽他的意見。

目中無人,妄自尊大,剛愎自用是兼聽的大敵,無論對己或對人,都不能用這種態度來兼聽或獻言。有一次在車上聽到一位電台節目主持人,邀請一家名校負責人,解釋為何要把校園的樹砌掉。由於有人反對,校方有自己的考量沒有接納,被邀到電台節目解釋。主持人認定校方是錯的,要她認錯。結果,主持人達不到目的,就打壓對方發言,搶過發言,還講了一堆英文,來指責人家。作為社會一員,看到這種霸道的表演,實在令人搖頭嘆息。

金無赤金,人無完人,懂得自我反省非常重要。"吾日三省吾身",說的就是內省。內省是培養道德習慣,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是非不分,胡亂審判人家,把自己放在"道德高地"上,自以為是,那社會就亂了套,社會的和諧就無從談起。香港有一批反國家的勢力,就是以這種態度來處理社會的問題,目的就是要佔據"道德高地",把為服務社會的人都踩在腳下,爬到人家身上,撒屎撒尿。用這種態度來培養下一代,給年青人做榜樣,是社會的不幸。

有意義的人生是真、善、美的統一。只有以真、善、美培養起來的社會,才能讓年青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之情,服務社會受到尊敬的愉快。社會有了好的建言、立言的環境和氣氛,人就更願意兼聽,更願意進諫,社會就能更健康地發展。陰暗的目的,必然破壞良好的社會風氣,但這絕不能阻礙年青人對兼聽美德的修煉。寬廣的胸懷,大國公民的氣度,虛懷若谷,是國家對年青人的期望。讓兼聽美德之風,不給有陰暗目的的反國家勢力所打沉。

讓我們以人為鏡,善於兼聽、勇進善言,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

陶冶性靈

做人要甘於寂寞,虛懷若谷;做事業必需勤奮刻苦,堅韌不拔;做學問當博覽群書,推陳出新。這種境界都是知識修養和性格鍜煉目標。概而觀之,任何稍有一點難度的事,做起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必須一個人通過一定的修煉,達到一定的修養,才能有途徑達成。修養就是成功的秘訣,到達目標的途徑。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祖國大地,千百年內無數志士仁人,都以這段話來自勉,作為修身養性的要訣。做學問不易,鍜煉純潔高尚的品格也不容易。國家在漸漸強大之中,沒有高尚品格的國民,強大是不會長久,或是沒有生命力的。要做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公民,每一個國民,都要有堅韌不拔,虛懷若谷,推陳出新之志。韜光養晦和鑿璞成玉的過程,是德行修養完善的過程。

從少年時代開始,父母的誘導,師友的勸誡,書本的啟示,都是一種道德的教育,是外力對靈魂的琢磨。然而,當我們理性成熟,經驗豐富了,我們就得靠自己在善惡爭奪,瑰麗多彩的世界,去實踐,去思索,去判斷,去選擇,去反省。"浪子回頭金不換"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都在談人的"本性"容易出錯的弱點,但都在肯定秉性是可以改變的。人的差異,就在於是否願意以至善來對待世界,對待身邊的人。

人具有動物性,但也有人性,是有靈性的。修養就是讓我們更有人性,有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習慣。荀子認為:"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類的本能,由於人也是社會性的,是合群的物種,不能離群而獨居,要獲得生存,必須修煉自己,讓自己更適合於群居社會中立足。人的品性修煉得越好,就越能和周圍的人相處,也因此獲得人生的成功。年青人在生命的起跑線上,在社會生活中,自我磨勵,接受教育,多看智者書籍,啟發心智,陶冶性靈,成為有志向,有抱負,能為世界謀的有為青年。

在靈性的修煉中,朱熹談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問、思、辨,講的是理性修養,篤行,就是堅定不移地實踐。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人要理論聯係實際,在理論的指導下,才不會徬徨、猶豫、無所適從。有了理論,不付諸實踐,就不會有成果,為社會產生效益。學習與實踐都是磨練人的能力過程,就是養氣,養天地之正氣,叫"浩然之氣",使其擴而充之,修成"至大至剛"。

大國公民的性格必須至大至剛,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國民沒有一身正氣,一點勇氣,那能幫助國家成就大業。修煉就是陶冶性靈,養成習慣和感情的力量。遇事能審慎權衡,以大局為重,視國家民族的利益為至高無尚的選擇,才可為人敬重,無愧於時代賦予年青一代的重擔。

英國著名作家薩克雷說:"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陶冶性靈,就是為了改善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業精於勤,荒於嬉

堅忍或堅韌不拔,是人們最珍視的人生態度和品質,也因此是現代年青人必定要具備的"挫折耐力"指數。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以不杇的旋律創造了人間的真善美,在音樂家失聰後仍能指揮樂隊,創作不杇的作品,真可說是在艱難困苦中百折不撓。貝多芬能够在失聰後,仍能有此成就,沒有精湛的音樂修煉,絕不能有此成就。

生活是多方面的,事業、愛情、社交、娛樂.....構成了豐富多彩的畫面。青年人的生活,在追求自身的發展中,不只是埋頭苦幹一個內容,也應是多姿多彩,配置得當的精彩生活。年青人對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如何分配,關係到能不能寫好自己生命之歌。事業不可不要,生活的各方面要照顧到,也是很應該的。年青人的最大財富就是用不完的精力和熱情,如果控制不好,只縱情恣肆於享受,耍樂,青春悄悄消逝,人生沒有留下值得回味的印記,將是一種遺憾。

韓愈說:"業精於勤,荒於嬉"。正是警醒年青人注意"勤"與"嬉"的度。只要配置得當,人生就是美好的。"嬉"過度了,就不可能有"勤",沒有了勤,就荒廢了事業。同時一個人過於耽溺"聲色犬馬",必然消磨壯志。奢侈必帶來趣味的腐化,事業心就淡漠了,志氣就易喪失。人是帶了目的來到世界,就是點燃光明的火把,照亮人間。如只來做酒囊飯袋,實枉為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期望,社會對年青人也是有期望的。作為社會一份子,我們應自重、自我克制。

作為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的一員,雖然自覺是渺小的,但沒有涓涓小溪,就不能匯成大海。每一個人對國家,民族都是至珍至寶,每一個人的點滴貢獻,就可奏出氣吞山河,民族復興壯麗的交響樂。我們要在楊柳下熱戀,在琳琅滿目的商場中巡禮,但我們將把更多精力和時間用於修煉精湛本領和服務人群的事業上。"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就是我們祖先對年青人的訓誡。

工作、學習、生活都必須有度,調節得好,就不會因工作壓力而垮掉。現代社會太多人因工作壓力,而精神崩潰,無法繼續服務社會。學會調節是重要的生活之道。只有工作和生活都成功才算真正成功。我們真正理解"業精於勤,而荒於嬉",才算是現代的青年。現代青年除了工作學習外,也懂得到處走走,增廣見聞。旅行是休息,也是學習。祖國河山壯麗無比,多走走可以深入了解國家的發展和民情,也因此積累知識,洞察香港有那一方面可以為當地所用,讓其獲得發展。這是幫助國家,也是發展自己的契機。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是祖先對我們的訓誡,是警鐘、是關愛也是期望。我們無論何時都要記住這個教誨。我們應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它。正當國家帶領人民走強國之路,復興之路,我們更應把這句話銘記於心,戒掉國民在短時間內富起來的浮燥情慾。作為新一代的年青人,各種娛樂充斥於市,我們應把持"勤"與"嬉"的度,不負社會對我們的期望。

以飽滿的熱情工作

德國植物學家貝里,在評論一位朋友畫家畫的一幅題為"入罪惡"的宗教畫時說:"夏娃手裡拿的蘋果畫得不對。那是八十年前才培育出來的品種。"可見這個植物學家對工作,有近乎狂熱的程度,連畫家作品中選用的生果品種都作了考證。這說明有成就的人,對本職工作的專注。絕大多數科學家,或有成就的人,都有某種程度不帶惡意的執著或"職業病"。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種人有著一種熱誠,由表及里你會發現其內在熊熊燃燒著的熱情。天才是由對事業熱愛,才使其為天才。沒有這種熱誠,蘋果就是蘋果,你那裡可以分辨出它是那一年培育出來的品種。青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是積累知識的最佳時期,而又是充滿熱情的年華。豐富的想像力,大膽的追求,蓬勃的朝氣,充沛的精力就是熱情奔放的原動力。如果年青人暮氣沉沉,心如冷灰,未老先衰,即使有才華也才華不出來。

當然,熱情不等於心血來潮,什麼都想幹,凡事淺賞輒止,那就會功虧一簣,一事無成。國家要發展,年青人一定要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其中,契而不捨的追求,才能有所作為。假如我們今天學高等數學,明天卻轉到要看莎士比亞全集,後天又想轉去玩音樂。最後,一事無成的原因不是能力低,而是目標分散,熱情飄忽不定。飄忽不定的熱情是荒野裡的點點磷火,微光閃爍,照不亮茫茫的黑夜。興趣始於專注,繼而喜愛,乃至迷戀,進而有所創造。

愛因斯坦告誡年青人,成功在於勤奮、專注和正確方法。勤奮、專注和正確方法,只跟隨有飽滿工作熱情的人。只想不做,只說不練,沒有帶著飽滿的熱情去工作,是永遠達不到目的地的。成功的徑是沒有的,熱情出效率,勤奮出效益,才是香港青年應具備的素質。在科學研究的道上,需要在實驗中做無數瑣碎的事,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愛迪生說:"天才,就是2%的靈感加上98%的干水。"

香港要成為國家一個有價值的城市,離開了年青人飽滿的工作熱誠,是沒有生命力的。培養自己的工作熱情,讓自己以飽滿的精神來迎接每一天,是香港未來成功的要素。打擊年青人的熱情,不能正確對待年青人成長期的不足,過份按過時的標準來看待新事物,都是阻礙年青人自我成長的磨練。讓社會有更寬鬆的環境,來培養年青人的熱情,使他們以更飽滿的精神來為社會服務。讓他們犯錯,給以幫助,讓他們自我糾正,不要像反對派那樣,對什麼都苛責,不但幫不了事情的解決,還造成社會的對立, 對社會是沒有好處的。

人不可以希冀一邊播種,一邊收割,我們要以熱誠的態度來幫助年青人,讓他們成長。年青人也要以飽滿的熱誠投入工作,勤奮、專注地完成任務,為社會做出貢獻。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只要社會人人都拿出熱誠,精誠合作,不要只會指責,講不出蘋里是那一年的品種,讓人改進,社會也就無法培養出飽滿的工作熱情。

打壓和只會挑毛病是容易的,因為它不要本錢。入入以飽滿的熱情工作,才是社會能成功的要素。

談勇敢

在古代的部落裡和戰爭年代,誰勇敢,誰有力量,誰就是英雄。那時候,為了生存,無論打獵,還是參與連年不斷的戰爭,都離不開勇敢兩字。勇敢是人與自然,人和人的掙扎求存中的一種德行。

現代社會中,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離開了宇航員的勇敢獻身精神,是無法踏出地球一步的。香港回歸前,中英在八十年代展開談判,當時英國首相撒撤爾夫人,挾著與阿根廷戰爭勝利的餘威,到北京和鄧小平展開談判。她告訴鄧小平說,收回香港,對中國來說可能是一件災難性的事。當時改革開放剛剛起步,中國百廢待舉,與各國修好非常重要,但鄧小平當時卻義正辭嚴地給予回答,指出中華民族做好了犧牲的準備,有決心收回自己的領土,結束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屈辱。這種氣吞山河的氣魄,是民族勇敢的表率。

中國春秋時代,人們把勇敢與仁愛、智慧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并稱"智仁勇"。隨著文明的發展,打打殺殺的勇敢,己不像古代那麼重要了。但保家衞國的戰鬥,需要勇敢精神,那也是無容置疑的。不過在和平年代,與自然拼搏中的救民救災,沒有了勇氣,也是不能獲得國民的認可的。就是人生事業,乃至平凡小事,沒有勇氣和勇敢精神,也將會一事無成。舉例說,你定好了計劃,想向一位有精湛技術的人學藝,你不敢開口,你就將永無成功之日;又或者,你在人生中遇到一位渴望與之交往的異性,想向她表白仰慕之情,如你不能拿出勇氣去戰勝腼腆、羞澀,你也將一事無成。

在真善美的追求中,你期望成為對社會有承擔的人,在社會複雜的環境中,沒有了勇敢精神,你也可能在遭到人家的攻擊時,失去了信心,給他們打沉了。社會上有一批人,看到你在幫政府照顧弱勢社群,看到你和建制派的人在一起並肩服務社會,他們會駡你是"走狗",攻擊你的行為目的不良。你們所做的事,他們都冠上各種罪名,讓你覺得做什麼都變得無意思。這時,人就需要勇氣,來面對責難。你們知道愛國愛民無罪,反對自己的國家才是罪大惡極。

在大時代中,面對重大改變,人們要面對各種責難,各種自詡"正義"的惡人,對你進行攻擊,沒有大智大勇,實難招架。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智仁勇",此時就要派上用場,以大勇來面對挑戰,以大智來面對責難,以大仁來化解矛盾。中華民族在世界和平崛起是新生事物,路途坎坷曲折、荊棘叢生,年青人要以勇氣去踏出一條通往成功之路。就像伽利略反對地心說,受宗教法庭迫害,以身殉難,沒有他對科學付出的勇氣和勇敢精神,求索精神就無法獲得伸張。發現者需要勇氣,如過早地因怯懦,以斷定此路不通,就不會有人類的大發現。

香港的年青人在認識祖國,接近祖國,服務祖國,路途也是艱辛曲折的。在反國家勢力的阻撓、攻擊和中傷中舉步艱難,沒有大智、大勇、大仁則寸步難行。香港的青年們,讓我們團結起來,擊退反國家力量的進攻,讓五星紅旗高高照耀在香港上空。讓我們大聲地歌唱"我是中國人"。魯迅先生告誡我們:"人生之途,前途很遠,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讓我們勇敢,更勇敢些,在大時代中渡過無悔的一生。

談進取心

小時候,父母經常提醒我們做人要有上進心。我們長大了做了父母,也會經常問小朋友,今天在學校學到了什麼。其實我們都在鼓勵自己或後輩,每日都要有進步,不要忘了人類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品性,就是進取心。人生的路不會是平坦的,事業之路更坎坷。即使我們有理想,有目標,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通暢無阻。

怎樣對待生命旅途遇到的課題,怎樣繞過黑風巨浪,不被浪濤吞噬,不自甘沉淪,不自怨自艾,埋沒自己的青春,這的確是值得年青人思考的問題。在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一句對白說:"為什麼你要怨恨天地,怨恨你生不逢辰?你岸藏七尺,有熱情和智慧,為何不好好利用,辜負了你的熱情和智慧?"這都在告訴大家,人遇到了艱難險阻,不應怨天尤命,應有進取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闖出一條路。

人最怕沒本事,不怕沒機會。關鍵在於,機會來了,你準備好了嗎?年青人無論在求學階段或踏入社會,都應每日積累知識和經驗,在機會來時就可破土而出。香港青年在國家大發展的環境中,到處都是機會。我們由只有一千多平方公里土地的香港,變成整個國家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都是我們可以施展才華的地方。我們由只有七百萬人口的城市,變成有13億人口的國民,可以讓我們以自己的知識和才能為他們服務,我們還怕英雄無用武之地嗎"

人要獲得發展,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自我奮鬥,積蓄力量。這和個人奮鬥,只為自己不同之處,就是我們心中有理想,知道自己的奮鬥是為了國家民族的發展和興盛。沒有自己的努力,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是沒有基礎的空想。社會需要醫生、教授、會計師、技術工人、巴士司機、藝員,甚至我們的政府需要優秀的公務員和議員為市民服務。我們積蓄力量,就是要在其中獲得一個角色。只要我們有進取心,我們就可以腳踏實地去努力,去奮鬥。

目的決定態度,態度不同,出路自然不同。文學家巴爾扎克說:"世上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卻因人而異。苦難對天才是一塊踏腳石,對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弱者卻是一個萬丈深渊。"年青人不能成為弱者,只懂去感嘆人生的不公和無奈。我們應成為時代的強者,有才氣和能力,具勇於進取的品質,去創造自己美好的人生。一個人要有信念,才有熱情,才有膽魄,才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成為有進取心的青年。

奮鬥進取是伴隨人類一并誕生的。人類要生存要發展,要成為大自然的主人,就不得不以奮進的精神克服困難,向大自然獲取自由,也同時改造和完善自己的社會組織形態。這種精神和取態更應是香港青年的品質素養。我們面對社會大變革的今天,青年是社會的希望所在,我們更要把自己磨練成有進取精神的香港青年。

多少年來,國家貧窮落後,社會發展緩慢,這和進取精神被扼殺不無關係。我們不要成為溫室裡的花朶,被人呵護得失去了自立和自我發展的進取能力。進取才能生存,才能發展,才能進步。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讓我們珍視進取的品質。

重友誼與重創造

"人對人是朋友",不能奸狡、冷傲、笑裡藏刀、口密腹劍,要忠厚、親切、真誠坦率、表裡一致。這種處世哲學很簡單,以人為重,重友誼,重感情,別人痛苦哭泣,自己的心會顫動;別人幸福歡笑,自己會由衷的高興。年青人早就具有這種人類崇高的品質。但在後天社會的影響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的做人標準下,有了錯誤的解讀,選擇琢磨"捧場藝術","口密腹劍藝術",失卻了人類珍貴的本性。

這種處世之道,以個人利益為天秤上的砝碼,構築起一道道的關係網,情感喪失,尊嚴喪失,人間溫暖喪失,但求獲得財富和權力,缺乏高尚的情操,雖有豐饒的物質財富,不足以抵禦心靈的孤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應從這種狀態中解放出來。我們祖先主張"四海之內皆兄弟","己欲立而立人,己卻達而達人"。哲學家伊壁鳩魯說:"智慧提供給整個人生一切幸福中,以獲取友誼為最重要。"因此,社會中的腐化、沉淪、墮落,不應成為我們追求平等、互助、友愛、誠實、尊重、信任、豁達、寬容、同情、諒解的絆腳石。

我們提倡"人對人是朋友",把自私、冷酷、欺詐、背信棄義這塊淒涼的天地,排除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外,讓人間有友愛。香港社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方,我們在社會中應培養互信互愛,互相關懷之情。我們不能讓反國家的人來破壞社會的和諧,撕裂社群,在社會製造動亂和爭鬥。西藏叛亂、新疆動亂、六四事件,都是國內外反華勢力製造的悲劇,以牽制中國在世界和平崛起,妨碍他們既得的利益。青年人在這方面應起帶頭作用,為國分憂。

在互信和諧的社會中,青年人可以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以自己的才華和能力,為社會做出自己的努力,創建一個美好的明天。那怕我們從最低微的工作做起,以自己的勞動,為社會發揮光和熱。年青人不做"伸手派",不坐等飛來一筆橫財,不聽信反國家勢力要年青人叫政府照顧。我們應問自己能為社會和國家做些什麼,那怕最低微的勞動,也能為社會增磚添瓦。積小成為大成,積小勝為大勝,這是每一位年青人成功的歷程。我們不要坐等,我們要"坐立起行"。自立、自理、自給,是最基本的人生態度,是安心立命的基本德行。

作為人類,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才有創新。改造自然,駕御大自然,與天地共存,做大自然的主人,就要在實踐中發展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釋放自己的能量。沒有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創造就無從談起。不工作,連自己都養不活,要在社會中立足從何說起。工作和勞動是人的第一需要,也是為社會服務,肯定自己的實踐過程。沒有創造性的勞動,就體會不到工作和生活的樂趣。斤斤計較的工作態度,就永遠不會感受到創造的喜悅。

現代社會就業難,理想的職位不够,年青人更應努力爭取,讓自己早日獲取更多實踐機會和人生經驗。坐等理想職位從天而降,是守株待兔,不切實際。主動出擊,把握每一個機會,最終可以闖出自己的一條路。人生的成敗,就靠自己的意志和韌力。在工作中結下友誼和獲得人生經驗,將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廣。

青年朋友,讓我們做好準備,打好知識和能力基楚,廣結善緣,迎接有創造性的人生。

生活小節和語言美

香港年青人比較注重文明,難得看到有人隨地吐痰,亂拋垃圾,在餐廳抽煙,或胡亂過馬路。這是社會的一種美德。雖然這是生活小節,但也可看到一個社會的風貌和品行修養。生活小節事小,但這卻給整個社會帶來令人愉悅的環境和景象。當然,社會上還是有人做著這些看似生活小節的錯事,但一旦被發現了,就要到法庭接受處罰,接受法律的再教育。

社會上一般人普遍都非常有禮。這是香港成為世界受歡迎的一個旅遊點的原因。孟德斯鳩說:"我們有禮貌是因為自尊。"禮貌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使那些受禮貌對待的人喜悅。"在社交場合,大家都風度翩翩,儀表堂堂,衣著得體,賞心悅目,突然有個人迸出幾句不堪入耳的臟話來,大家就會感到有如在一碟美食佳肴裡發現了一隻死蒼蠅,大倒胃口,美感頓時消失。我們看著那個人,心裡都會想:"看上去不錯,一開口就完了。"

生活小節體現在人的身上,應該是外表美、語言美、行為美和心靈美的統一。禮貌地做人,能使人的氣質變溫和,頑固變柔順,緊張的關係變和諧。生活中的許多爭吵和磨擦,都因不注意生活小節。文雅、寬厚的行為,可以加深友情。古人說:"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傷人以言,重於劍。"人們求和諧,求和睦,不能不注意語言的小節;人們求寧靜,求潔淨的生活環境,也不能不講究生活的小節。

近日香港某些人借民主自由之名到處鬧事,粗言穢語,像黑社會一樣,到處"踩場"。他們不請自來,把正常的意見表達場所,變成駡街的活動場所。這種社會風氣,實有必要加以取締。現代社會要發表意見的地方多的是,可以上網,上YOUTUBE,上BLOG等等。人家在發表意見你不讓人講,或粗言相向,這不但不是民主,搞得不好,還是滋擾公共秩序的行為。這種不文明的行為己離開了生活小節的範籌,成為破壞香港政治生態,壓迫言論表達的自由。

有人說,駡是一種情緒反應,是憤怒的發泄。想哭則哭,想駡就駡,有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但公平地說,要駡也不能粗言穢語,文雅的駡叫訓斥,或指責和曉之以理等。以理性的態度處理行為的準則,既足泄怒、抒正義,又語不傷人,使聽者能入耳,不導致對抗,如說得有理,人家還會蟠然悔悟。如採潑婦駡街式的語言,不但無濟於事,還得不到人的尊重。

語言是心靈的門窗,足以反映一個人的教養和思想境界。語言分量的輕重和峰刃利鈍,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思想深度。一針見血,義正詞嚴,選擇文明的表達方式,可以使一個人顯得更有力量。在語言上加以磨練,注意生活小節和禮貌,人的價值就可充份體現出來。只有在言辭中具有打動人,使人信服的道理,並能貼近對方,以誠挈的態度,明快的邏輯感動對方,才是最有效的表達方式。

生活小節,不要因為小而不注意;語言美,不要因為難而不加修練。這都是美好人生的基礎修練,值得我們下功夫,讓生活和社會都顯得更美好。

法與道德選擇

守信、敬業都是美德。和朋友約好,一方爽約,心中難免悻然。與女朋友相約,一方遲到,除了讓人焦慮外,有時會掃興、生氣。工作時,懶懶散散,由著性子來,同事間就無法合作好。"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曉之以美德的諺語,都是社會道德的一個標準。這是道德的認識和選擇與法律無關。

在社會上我們看到一些很好的年青人,與人無寃無仇,因友人同受害者的宿怨,要他拔力相助,為他出頭,他就捅人一刀,年紀小小就成了殺人犯。根據犯人的供詞,可知他們是有一套道德觀的,就是"哥們義氣"。朋友落難,不仗義相助,有愧為人。他們認為,與人發生爭鬥,大拳一揮,把對手打倒在地就是"英雄",為朋友兩翼插刀,捅死對方,是哥們義氣。我們知道,法律是由立法機關以明文形式頒佈,以執法機關的強制手段為後盾。捅死人自然要受法律制裁。道德則自發於於社會,以社會輿論和人們自發的道德評價為後盾。在同一社會,法律是單一的,道德則多種多樣。

同一社會,有多種多樣的道德並存,互相對立,彼此爭論,但並不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是有進步的和不符現代社會發展規律的。從整個社會範圍看,任何歷史時期,進步的總是佔優勢和富生命力。"哥們義氣"或反國家、反社會的所謂"正義",其實都是虛假,挑動年青人的正義感來達到個人或某集團的野心。孟德斯鳩說:"有益於身而有害於家的事不做;有益於家而有害於國的事不幹。"就可避免墮入反國家勢力的挑撥阱,觸犯刑法。

反國家勢力,挑動年青人包圍立法會、冲擊中聯辦,拆毀警方封鎖線,其實都己觸犯刑法。犯法的人自有他們的一套"道德標準",但法律就是法律,他們那套反國家、反政府的行為規範,是反動而又落後的。他們認為,和平理性的協商和妥協,是"被權力中心垂青而迷失本性",在建制內服務市民,是"向權力中心轉移,損耗道德力量。"因此他們要"起義",要"解放"香港人,結果就把這批年青人推到法庭的被告席上。對於那些反國家勢力的"道德"說教,我們實在要慎重選擇,獨立思考,分析判斷,而不可輕信盲從。

道德價值在於實現某種目的的必要手段。在實際生活中,價值不僅是衡量道德行為的標準而且還是衡量政治行為,經濟行為以及其它行為是否可取的標準。價值觀問題關係重大,對道德的理解和道路的選擇,都必須以人生目的和意義的看法為起點。人是社會性的,人必須融入主流社會,以積極向上的道德作為自己的人生的目標和遵循的準則。道德的基礎是利益。任何離開功利的道德,只不過是"道德上虛偽的江湖話。"我們要捍衞的是社會90%人民大眾的利益,有利於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道德。

道德不是法,我們應提防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為年青人設的不合時宜的道德準則,而讓他們墮入法網。善總是一定時代的善,符合歷史規律的善。人們的道德實踐,是他們從實际利益關係中引伸出來的行為方式。愛因斯坦說:"每個人都有理想,理想決定著人們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年青人就是要有為國為民的理想,讓自己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業中發展自己,服務社會。我們既要遵循先進的道德規範,也堅守國家為全國人民制定的人人平等的法律。

求發展求和諧中肯定人生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有人獲得了啟發,冷靜地投入了弱肉強食的生存爭鬥。這些人可能有過特殊痛苦的經歷,鑄成痛苦的結論,讓人變得冷酷無情。這種個人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導至自私、欺詐、無情、仇恨、冷酷的道德觀。伴隨這種道德的行為,帶來的是單調、不安、恐懼和孤獨生活。這是一種不幸,也是不快樂的起源。"物競天擇"是科學的論斷,是用於整個人類同自然界的關係,而不適用於人類內部。

在千百年人與自然的融和中,在人群與人群的磨合中,人變成了一種合群的動物。人在求生存和求發展中,產生了特有的社會感情:有骨內親情的悲歡離合、朋友間的會心微笑、戀人間的山盟海誓.....。當然,人的社會感情強弱,取決於社會的形態。如果人的感情在社會中得不到舒發,或遭任意踐踏,社會就難有和諧。人間不會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但需要每一個人用心去創造和建立。"投我以挑,報之以李",甚至有人"投之以挑,報之以泉湧"的德行,都是社會和諧的活水。

年青人走上社會,要懂得合群,懂得和別人合作,懂得"投挑報李"。懂得這些道理,不光人生充滿樂趣和得著,而且可以在和諧的環境中發展自己。如果你老想把別人打下去,把自己抬高,無論成了或敗了,你都不會快樂。你樹了這麼多敵人,你能有好日子過嗎?在群體的社會中,你能活,也要讓別人活。你要民主自由,你也要讓別人有民主自由。你要打倒人,人家還為什麼還要讓你活?凡事有商有量,尋找磨合點,求大同,存大異,世界就和諧得多了。

歌德說:"無論你出身高貴或低賤,都無關宏旨。但你必須有做人之道。"不要只斤斤計較個人的得失,年青人要懂得顧全大局,懂得吃苦在前,懂得"吃虧",就可以獲得人的尊重和喜愛,也因而獲得更多的社會知識和辦事的能力。不要為一時一事之得而和人過不去。幸福不存在於得到東西之中,而在於追求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對人類進步與社會和諧具有意義。況且,一時的榮辱得失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對人生的肯定,在於是否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用於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做出有益的貢獻。

年青人一定要肯定自己,在內心深處把定方向盤,對美好的未來信念堅定不移,執著追求,鍥而不捨,不讓年華虛度。那怕失意於試場,失意於職場,仍不是世界未日。愛迪生由報童成就了大發明家,齊白石由木工成就了國畫大師,說明人只要心中有夢,胸中有理想,懂得在求發展,求和諧中肯定自己的人生,一定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來。一時買不起房子,一時最低工資,一時受點委屈,都處之泰然,以自己堅強的意志和韌性,去迎來自己幸福的明天。

幸福存在於造福人類社會的追求之中,存在於充實的為人民服務之中。泰戈爾說:"當我們以充實為樂時,那麼我們便能快樂地跟我們的果實分手了。"為了和諧的社會,我們要懂得創造也懂得分享。我們在肯定人生,發展自己之餘,也懂得求和諧。願我們在創造過程和成功之日,為了和諧,都懂得與成功果實瀟洒地分手。

倫理的思考

倫理是研究道德的科學。道德就是行為原則和規範。它必須有出發點、目標和依據。作為道德哲學的倫理學,內容包含:人生觀和價值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道德原則和規範。青年人了解多一點倫理學,就是學一點做人的學問或叫處世之道,是有好處的。雖然倫理學是己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老學科,但年青人如能掌握其精髓,對美好地渡過青年期意義重大。

探索人生的奧秘,尋求生活的真諦,挖掘做人的道理,對剛剛踏入人生的年青人來說,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人很多時候會問自己,人生的目的是什麼?思索的結果,我們就叫其為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差異,就決定了人生道路的差異。有人把愛情視為人生的歸宿,失戀了,便跌入絕望的深淵,萬劫不復,甚至輕生。有的人把物質享受視為生活目標,達不到更頹廢,空虛。遇到這種情況,人其實要重新檢查人生的羅盤是否出了錯。

社會生活是複雜的。立業、擇偶、成家、社交、物質和精神生活,青年人都要正確面對。有的人能够建功立業,有的人立不起來;有的人家如春風般溫暖,有的人卻黑霧密佈。這都和人的倫理觀有很大關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懂得這個道理,無論在社會做事,或在家庭做人,都會讓自己開心很多。當然,千百年來受古老的倫理精神熏陶,中國人養成了刻苦、耐勞、寬厚、含蓄,但也同時變得安份守己,俯首聽命。歷史創造了人類社會,也同時改變著社會。觀念的新舊交替,青年都應是先峰。

從前違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行擇偶是大逆不道,寡婦再嫁社會不容,妻子不順從丈夫是不守婦道。對於一些不符合現代社會準則的道德規範,往往都在年青人的推動下獲得糾正。青年人對落後的,壓抑人性的規範,提出質疑,正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其實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都是根據人類社會不同時期,不同目標和依據而提出來的,因此也是可以加以修正的。香港有一批反國家勢力的人對年青人說,成為建制派,就是"向權力中心轉移,損耗道德力量"。他們的目的就是挑動年青人反政府,不在主流社會中服務人群,決意改朝換代。他們這種社會倫理,是政治野心家的道德,要年青人來一場戰鬥,為他們搶奪政權。

在這個大時代中,香港年青人要堅守道德高地,就是全心全意為香港市民服務,為國分憂,才不會受政治野心家的蠱惑。我們除了增長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外,可以加入公務員隊伍,也可以在不同機構工作,為社會作貢獻。"公民抗命"在不能協商,只能為奴的年代,曾經為社會的進步作出過貢獻。但現代社會,我們有渠道發表意見,提供建議,可以協商,在互相尊重的環境中協調問題,鼓動人去對抗,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不符現代社會的倫理,造成社會對立。互諒互讓,求同存異,才是時代的社會倫理準則。

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時代,也要進行精神文明的倫理學建設。民主自由是人類的普世價值。假如我們讓"有你講,無我講"的民主大行其道,"發育不良"的"民主"將成人類的禍害。香港青年對倫理的社會性和時代性有所了解,就可以正確分析一些表面堂煌的語句,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人生、社會和國家。年青人只有和現代社會相融,才能在主流社會中立足,獲得人生的幸福。

獻身精神和匹夫之責

波蘭愛國詩人密茨覬維支在一首詩寫道:
"我愛的是整個民族!我張開雙臂,
擁抱著整個民族的過去和未來,
像朋友,像情人,像丈夫,像父親
把她緊緊地擁在懷裡。
我希望她復興,希望她幸福,
希望她受到世界的讚美。"

這種赤誠的愛國情懷,令人動容,啟人深思。特別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中,香港回歸了祖國,國家在從事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大環境中,具有特別的意義。中華民族在近百年,由於皇朝年代的積弱,受盡外敵入侵的屈辱和痛苦。現在面對歷史的機遇,國家在領導人民在世界民族之林獲得生存和發展,走一條和平崛起之路,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

回想在歷史的大浪潮中,無數英雄豪傑,為了民族的生存和國家的發展,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和政治動亂的國家危難時刻需要這種精神,在國家和平崛起的艱難創業征途上,我們仍需要這種獻身精神。民族復興大業,是涉及13億人口幸福的事,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雖然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經濟實力在世界己追上第二的位置,但我國人均收入仍然很低,尚未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離人民幸福的狀態還有一段距離。

生當復興盛世的青年朋友,肩負歷史賦予的振興中華史命,雖然有艱難困苦、曲折坎坷,為了國民更加幸福的未來,國家需要年青一代貢獻出全部的青春、智慧與才能,必要時不惜付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勇於跨越困難和犧牲,是中華民族得以生存的原因。這種民族精神,正如作家巴金所說:"跟著太陽和明星永久閃耀"。"春蠶到死絲不盡",正是一代又一代創造者,不屈不撓精神的寫照。

在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主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香港的青年人,作為國家的一名公民,中華民族的復興,與我們的前途有莫大的關係,我們能置身度外,莫不關心嗎?民族是我們生存的根,國家是我們先輩以生命捍衞的一方熱土,莽莽無際的原野,奔騰浩蕩的江河,巍峨靈秀的名山,波瀾壯闊的歷史,燦爛輝煌的文化,以及豐富優美的語言,給我們以養料,讓我們能驕傲地立於民族之林,成為人類幸福美好生活的創造者。

國家的強盛程度、發達程度、文明程度以及領土完整程度,同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有關。被侵略的屈辱,在政治上、經濟上的不平等,任人宰割的痛苦,近代歷史己有深刻的教訓。"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日子己不復存在。沒有千萬個匹夫的犧牲和奉獻,中華民族不會有今天。在漫漫長夜過後,中華民族揭開新的一頁,我們更加要參與到民族復興的事業中,獻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根小草微不足道,一片草原遼闊無邊",沒有匹夫的承擔和獻身,就沒有民族的前途。

時代的使命

香港青年肩負著特殊的歷史史命,因為香港由於歷史的原因,成為中國統一大業的示範城市。梁啟超說:"以國事為己事,以國權為己權,以國恥為己恥,以國榮為己榮。"因此,國家要做到的事,我們年青人一定要為國分憂,負起自己歷史的使命。一國兩制,史無前例,以一國兩制來實現祖國的統一,是人類社會以和平手段來實現統一的一個文明發明。這種制度創新,正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有幸遇到的歷史機遇。

有些年青人可能會認為自己不是政治家,一國兩制或和平統一與己無關,自己只想做會計師、律師、醫生、研究科學或做其他與政治無關的工作,因此幫不上忙。實則,這個國策與我們和下一代都有很大的關係,關乎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成功和國民的前途。中華民族能和平統一,國家的凝聚力就強,力量就大,復興的時日就短,幸福日子的來臨就快。我們年青人只要做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日常言行中,關注和支持這個和平國策,抵制企圖遏制國家在世界和平崛起的反動力量(反作用力)。

21世紀,中華要騰飛。這是歷史的召喚。面對歷史的巨變,我們要以博大的胸懷,廣博的知識,釋放自身的潛能,以思辨能力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創出一條新的道路。我們不但要建成一個世界政治強國和經濟大國,還要成為具有高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國家。中國用30年時間,窮全國人民的力量,把國家的經濟實力追到世界第二。但我們還要面對很多困難,發展平衡問題、貧富懸殊問題、就業問題、貪污問題、社會公平問題等等....。這都需要我們花幾代人的努力來解決。在新舊交替,長和消的過程,在經濟和政治改革中,年青人都要加以關注。

我們的時代正經歷一場漸變的過程,制度的優越性,依靠大家的積極推動。在有領導、有步驟的狀態下,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揚棄,積無數小變為大變。振興中華的歷史重擔是異常艱巨的,是一場韌性的戰鬥,不能操之過急,打亂復興大業的步伐。再有10年,到2020年中國就可建成小康社會,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自由。未來10年的經濟建設任務繁重,教育工作刻不容緩。我們的民主絕不能像香港有些人那樣,"有你講無我講"。我們一定要以法來保護人民的民主權利。你能表達意見,我也能表達意見,不能以語言暴力來壓制別人的發言權。我聽你的意見,你也要聽我的意見。這才是真正的民主。

時代呼喚我們要以科學武裝自己的頭腦,強化自己的思維能力,開闊自己的眼界。我們要珍惜青春的時光,不蹉跎歲月。達爾文寫"物種起源",一分一秒不浪費,司馬遷寫"史記",專心致志達18年。現代知識浩如煙海,做學問要講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從15歲開始,還有15年是做學問的黃金時間,願大家不負時代的重托,堅定地走自己的路。蘇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青春是短暫的,只有十餘個春秋。人只有不拒平凡才能躍入偉大,瓦特從工人變成蒸汽機發明家,華羅庚從小伙記修成數學家,給我們樹立了偉大的榜樣。讓我們在宇宙無窮時空的瞬間,不辱時代的召喚,一步一個腳印,達成歷史賦予我們的時代使命。

香港青年和國家

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城市,是歷史上祖國南方的一個漁村。由於反抗英國強行對中國輸入鴉片,滿清政府曾進行了一場反侵略的鴉片戰爭。結果失敗了,香港就這樣給外敵侵佔了一百多年。直到1997年,香港才正式回歸了中國。這時的中國,正在復興,國力漸漸強盛。中國人民都為這件盛事而感到歡欣鼓舞,上了年紀的人或懂歷史的人,都為國家洗脫了百年恥辱,而揚眉吐氣。

回歸以後的香港青年,都有了自己的祖國,成為13億同胞裡的一員。香港青年因此也成了國家未來的棟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和文明,我們就是這五千年文明的延續者。我們將繼承祖先血脈,為人類文明和進步做出中華民族的貢獻。香港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明天的治國人材、科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文學家、醫學家、保家衞國的軍事學家等.....,都將在今天的青年中誕生。

詩人海說:"熱愛自己的祖國,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首先是國家給了我們生長和施展才華的一方熱土,其次我們的家庭、朋友、歡笑、淚水、成功前的苦楚都深深埋在我們的靈魂之中,與這塊土地分不開。歷史上無數優秀的志士,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付出了艱辛勞動、智慧,甚至生命,求得我們的存在和幸福。我們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生存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的祖先、父母和親友,期望我們成為中華民族有所作為的一員。

時代賦予香港青年新的使命。為了中華民族在世界復興,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香港青年要奮力拼搏,用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和知識來武裝自己,用自己的心和智慧來建設中華文明,讓國家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煥發青春。在受外敵入侵的年代,我們深深懂得"沒有國那有家"的沉痛。從歷史的思考角度來看國家,人必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才能受到尊重,獲得自己的生存空間。國弱,到那裡都將受到人家的欺凌。我們應和國家緊緊的聯成一體,才能有力量。

香港有一段日子,一提及愛國,提及愛國份子,有一批人就出來攻擊,好像愛國就有罪,就該受到恥笑、漫駡。他們長期受西方的教育,看不起自己的祖先,認為自己做漢奸最光榮,因為西方富有、教育發達、現代文明程度高。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看成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他們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責任為自己民族的復興和在世界和平崛起負有義務。這30年裡,國家在崛起之中,他們看到國家興起,他們不光不高興,一部份人還幫外人來遏制國家。

香港的未來不能靠這些人,中華民族的復興大業,更不能指望他們。香港的青年才是國家的希望所在。青年人是初升的太陽,"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朝氣,我們該把握時間,努力學習,讓自己成材,為國也為家增光。中國由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己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由於我們有13億人口,平均起來,我們還大大落後於人。我們還需埋頭苦幹十年、二十年,我們就可把世界六份之一人口的幸福事情辦好。

香港青年,你們就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幸福創造者,我祝願你們,用你們的青春來建設美好的未來,在國家的大發展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風物長宜放眼量

中國解放戰爭中的一位將軍說:"應知重理想,更為世界謀。"就是叫年青人要有理想,要為世界美好的未來而奮鬥。他鼓勵年青人,正是看到年青人在成長期的心理狀態,有容易激動、亢奮的一面,也容易傷感和迷惘。年青人只有樹立了理想,就可以自我警醒,在挫折中擺脫傷感和迷惘,理智地思索、分析,找原因,定對策。

青年階段,是人生轉折期,面對升學、就業、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等重大變化。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不再是一個旁觀者,是英雄豪傑還是凡夫俗子,自己都得去一力承擔。社會的大門一打開,就沒有排練或模擬試驗,在紛繧百態,奇幻莫測的浪潮中,承擔一切後果。香港年青人承擔轉折期的壓力,如沒有理想和正確的人生觀,就難以面對各種變化。

人生的道路並不平坦,很多事情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如只停留在嘆息、指責和抱怨,那事情永遠得不到解決。如能化不滿為前進的起點和奮鬥的動力,那就會如詩人激情的表述:"不滿便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喲,不滿將通向繁榮,通向幸福,通向完善"。一個人有了理想就會積極做人,定好目標,克服困難,達到幸福人生的目的地。

香港現在的成功人士,那一個不是歷盡艱辛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在香港成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何大一、高錕那一個不是經過艱難困苦,最終找到自己的幸福。我們年青人之中,不一定每個人的成就可以和他們相比,但只要有理想,我們的人生也可以很精彩。以前國家積弱,受外敵入侵,人民痛苦不堪,那個年代年青人的理想和抱負,就是救國,很多人就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現在己是和平年代,中國在世界和平崛起,我們更應及早樹立理想,確立人生目標,為自己也為民族的復興大業做好準備。

從人生哲理看,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香港回歸中國的大轉變中,我們也有著大機遇。首先我們要為香港更美好的未來而立定志向,其次生活為我們設下的一道道關卡,我們就當成是磨練意志的木人巷,讓我們過五關斬六將,殺出威風,創建功勛。香港己回歸祖國,我們年青人己成國家的未來棟樑,認識自己的國家,做一個有民族情操的公民,必能在香港有所作為。年青人正是磨練的時期,積累知識和經驗,為建設更美好的香港而奮鬥。更美好的香港是國家的榮光,市民的樂土,更是你心靈的家園。

美好的生活從來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不經過自己的努力,我們就沒有資格享受生活。我們不向社會索求不合理的公平,不一味對社會不滿。我們要為社會出力,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國家的繁榮富強,盡一個公民的責任。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通過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才配成為一個新世紀的公民。詩人泰戈爾說:"我希望你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自己,不要小看自己,別被人的意見引入歧途。"只要這樣,你就能成為社會積極的一員,而不是反社會的歧途青年。

青春的躍動

詩人郭小川說:"在青春的世界裡,沙粒要變成珍珠,石頭要化做黃金,......青春的魅力,應當叫枯枝長出鮮果,沙漠佈滿森林.....這才是美,青春的快樂,青春的本份。"這是年青人的特質,年青人勇往直前的氣慨,年青人改天換地的勇氣。

香港的年青人是社會的未來,青春讓他們煥發出充滿活力的朝氣。家庭和社會對他們付出培養的責任和義務,自然對他們也充滿了期待。青春的魅力,吸引了父母和社會的關注,也同時引來了眾多羨慕的目光。無用置疑,青春的美,青春的歲月是迷人的。這一切都在年青人手上。如何從哲理高度去追尋美好的理想,善渡青春,讓人生過得更豐盛,更有意義,就得看自己的選擇了。

魯迅說:"失去了現在,就沒有了未來。"年青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成長中的問題。他們有時會感到迷惘、失落、苦悶、彷徨。但過後,他們會在更深的層次上進行思考,燃燒起青春的火焰,加速前進,讓青春年華積累更加強大的能量和動力,無悔於他們的時代。追求知識,透過歷史風雲,洞察社會發展,把握人生真諦,堅定意志,使自己成為對社會有所作為的人。在求學的階段,我們就要全面發掘自己的潛能素質,為未來做好準備。

香港的年青人是幸運的,在各方面都比較好的環境中成長,我們享受到各種現代文明的成果。我們可以在較高的層次中,接觸生活,接觸社會,見多識廣。再加上香港在上世紀未,擺脫了殖民地的命運,讓自己回歸了祖國,有了一個國家公民的身份。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賦於我們新的生命和意義。我們除了對自己負責,我們尚要對世界六份之一人口的文明進步,負有光榮而神聖的義務。中國經過百年的努力,開始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中國要在世界和平崛起,給在這片土地的人民帶來有尊嚴的生活。中華民族在復興之中,民族的復興給年青人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機遇,讓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和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華。

宋代詩人蘇東感嘆道:"寄蜉蝣於天地,渺蒼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志在鼓勵年青人要善用時間,不要虛渡光陰,為自己也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國家在帶領人民建設小康社會,希望在2020年讓人人過上小康生活。是否能够達到這個目標,就看我們的努力。2005年國民生產總值己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到2010年底將超過21.5萬億元,計劃到2020年,用十年時間翻一番,達到43萬億元,折合5萬多億美元,人均達3,500美元,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讓人民過上殷實的生活。

時代在大發展之中,我們要把握住寶貴的青春年華,做好準備,投身到國家的大發展之中。我們不但有香港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我們還有整個中國的大天地和13億同胞讓我們去釋放自己的能量。讓青春和時代一起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