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日 星期五

王綬琯仰望浩瀚星空

王綬琯為天文學家,是中國科學院院士,1923115日生於福建福州。1943年在重慶畢業於馬尾海軍學校造船班。1945年留學英國,在皇家海軍學院造船系深造,1950年改攻天文並受聘於倫敦大學天文台,進行天文研究。1953年回國,就職於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王綬琯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領域,提高中國授時精度,為推動天體測量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20世紀90年代與蘇定強等共創的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方案,被列為國家列為重點工程項目。

1936年,13歲的王綬琯考上了馬尾海軍學校,那時中國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中,他隨學校轉移到貴州、重慶等地。求學期間,他經常到書店看書,對著科普天文書籍愛不釋手。1944年,21歲的王綬琯以優異成績從海軍學校畢業,第二年被派往英國留學。他學的是造船,但對天文學知識卻如饑似渴地自學。畢業時,他成績優異,論文就是設計一艘軍艦。1950年,他作出重大人生抉擇,正式轉入倫敦大學天文台,跟隨天文學家格雷尤里搞天文。在倫敦大學天文台工作學習的日子,他每天夜晚在望遠鏡前操作幾小時。

1953年,王綬琯從海外歸來剛滿30歲,成為紫金山天文台一批年青天文工作者新血之一。他們在老一輩天文學家張鈺哲、李珩、陳遵媯等帶領下,修舊補廢,招兵買馬,逐步把天體物理研究建立起來。當時國家百廢待興,新中國急需繪製出精確的全國地圖,而這項工作需要借助天文學上的授時工作。王綬琯接受了這項任務,與一班年青人同心協力,邊學邊做,只用一年多時間完成了任務。1957年。北京天文台開始籌建,王綬琯參與工作,致力於射電天文學的建立和研究。他們在郊區搭起草棚,艱苦進行創業。


改革開放後,中國恢復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席位,但經費奇缺,要買一個價值20億美元的哈勃望遠鏡,簡直沒有可能。王綬琯認為,中國天文學有過燦爛的歷史,創造性的構想不是靠大設備,需要的是科學思想。他決心拼智慧,拼技術,不是拼投資。他主動為國家主動諮詢,發動許多人去想點子,終於在科學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他創造了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以超前高效的效果震驚了世界。他們用它獲取2.4萬平方米方度範圍內250萬顆恒星、250萬個星系、150萬個亮紅星系、100萬個類星體光譜的數據,對浩瀚星空進行普查。王綬琯的智慧為中國天文科學的進步建立了功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