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競選活動是一國兩制,按基本法規定進行的四年一屆的選戰,是建制內各方利益集團的一場競爭。香港新聞媒體把香港出來競選的人說成是建制和泛民,是錯誤的分類。在政治上凡是參加議會工作的人都是建制派,準確的分類應是建制內的左派和右派。反對派是左派,支持派是右派。左派分極左和左,右派分極右和右。一個政治人物左傾還是右傾,從他的言行一看就可分出來,一個人到底是不是犯了左傾幼稚病或右傾幼稚病,也是一聽就聽得出來。香港這次競選最大的收穫就是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了。
香港這次競選有220萬人出來投票,是20年來最多人投票的一次,無論是直選或功能組別的投票率都是空前的。在建制內,左派和右派各有千秋,但總的來說左派佔了29席,右派佔了41席。有人說,功能組別的設立不公平,但這是回歸前社會人士為了延續資本主義制度特別設計的一個組別。商界和各個界別人數不是最多,但為資本主義制度下必不可少的界別。這是資本主義制度下利益分配問題,是社會穩定必需照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社會沒有絕對公平,美國選舉人制度就是例子,社會只能按規矩辦事。
功能組別是否公平,就看功能組別選出來的議員有左派和右派,比例基本就是29:41,就可下判斷。功能組別是否需要改革或取消,立法會完全可以討論、辯論和決定,也可以一直辯論到2047。左派和右派議員在議會中工作,都有監督政府官員的責任,但更重要的就是要為市民服務,給政府出謀劃策,把香港建設得更美好,為市民創造就業機會及提高香港競爭力。任何議員不在這方面有所建樹,最終必被選民唾棄。黃毓民、陳偉業、李卓仁、何秀蘭等被踢出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值得新進的議員留意和警惕。
在這一次競選中另一個最值得吸取的教訓就是從政者必須接地氣,以市民利益為依歸,不能以個人喜好作為從政的目的。有人以不切實際的,以梁振英下台作為從政目的,結果以反梁為目標的人沒有一個獲選。這個經驗告訴從政者,一切必須以民生建設為重,不去關心市民的生死,只顧提一些不切實際的要求,不會得到多數市民的支持,最終下台的是自己而不是其他人。中央一再表示一國兩制不變,無論左派或右派都是建制內的一員,一律供給資源,服務市民。香港變不了天,不管你是黑貓還是白貓,能為市民服務好,你就是好議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