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大科學家黃昆

中國自主製造出了25平方厘米的芯片,空間裡集成了260個運算核心,數十億晶體管,達到了每秒三萬多億次計算能力,撐起了整個超級計算機系統,比美國超級電腦快三倍,取名神威-太湖之光。這個中國芯的面世,讓我們不能不飲水思源,想起黃昆前輩的貢獻。黃昆是中國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固態物理學先驅、中國半導體技術奠基人。他1919年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4年在西南聯大獲碩士學位,1948年在英國取得博士學位,1955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在科學界赫赫有名,在公眾面前卻默默無聞。中國有了今天的發展,老一輩科學家的耕耘功不可沒。

黃昆是學習上的優等生,1937年他以全級之首進入燕京大學,選定物理作為學習專業。他獲得學士學位後到西南聯大擔任理論物理系吳大猷的助教。他一邊教學,每周做一次實驗,一邊做旁聽生,開闊了他的視野。1942年,他成為吳大猷的研究生。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裡,他白天學習,晚上就在附近的茶館中與楊振寧、張守廉等喝茶,無休止地爭論物理學問題。1944年,他赴英留學,1947年獲博士學位,留歐做研究工作。1951年末,黃昆懷著振興中華,報效祖國之心回國,就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

黃昆將人生最年富力強的26年貢獻給了高等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半導體科學技術和研究的棟樑之材,使半導體事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壯大,跟上國際迅猛前進的步伐,最終站在世界前列。他先後開了普通物理學、固體物理和半導體物理三門課,吸引了大批青年學生來聽課。黃昆講課不限於定義的說明和公式的推演,而強調物理問題的深刻理解,引導學生進入固體物理和半導體領域。作為物理學家,黃昆用盡辦法讓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務求更快地培養出中國半導體專業的人材。1956年暑期,他和五所大學聯合開辦了半導體專業,培養了200多名中國第一批半導體人才,其中出了一些院士。


黃昆要求年青人要善於提出自己的創見,與周邊的同學共同探討。1977年在鄧小平的關心下,他為半導體研究帶來重視基礎理論研究的新風尚,建立起學術氣氛活躍的半導體物理研究群體。當時中國半導體物理研究比較落後,他花大量精力去提升研究水平,給研究人員講課。每次一講就是幾小時,學生堅持了將近一年,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到了90年代,他主持和指導的半導體和半導體超晶格實驗室,產生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佔了一席之地。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這一批老科學家的努力,一代一代的培養出新人,深深感激老一代科學家為國家所作出的貢獻。我們為他們感到驕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