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

根據過渡期的總路線,中國將在相當時間內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工業化,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共同追求的理想。在晚清政府、北洋軍閥及國民黨統治時期,這種中國夢一概幻滅。中國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明確了共產黨要領導中國從落後的農業國,向先進的工業國轉變作為奮鬥目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人民解放的基礎上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本條件。1952年抗美戰爭結束,這個歷史機遇終於到來。獨立後的中國在社會主義的制度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使現代工業發展找到了出路。

十七八世紀早期工業化國家以輕工業起步,積累了資本後才發展重工業。這條道路相當漫長。相對於十九世紀後期,德國、日本由政府投資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較快實現了工業化。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優先快速發展重工業,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歐洲第一強國。中國缺乏經驗和示範,不少人主張學習蘇聯,實行國家統領經濟,先圖強,後致富,以防外敵入侵使國內經濟建設毀於一旦。實現中國工業化,讓國防現代化是國家緊迫的任務。能否趕上先進的工業國,關係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國家在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經過權衡利弊,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毛澤東說,從1953年起,準備20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工業化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一切必要的輕工業都應該建設起來。1950年至1953年,國家財政收入共計600多億元,如果平均使用,試圖百廢俱興,必將一事無成。如果沒有重工業,就不可能大量供應化肥、農業機械、柴油、水利工程設備,就不可能修鐵路,製造汽車,輪船和燃料等。同時國家還受到西方的威脅,需要迅速發展現代化國防工業。毛澤東說,我們能造桌子、椅子、茶壼、能種糧食、能磨麵粉,但一輛汽車、飛機、坦克都不會造,必須急起直追。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人口文盲和半文盲高達90%,技術人員短缺,制約著中國的發展。同時蔣介石撤至台灣又捲走大量黃金儲備,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中國。蘇聯雖然提供了17億盧布的長期貸款,但只佔基本投資建設的3%。要實現工業化需依靠自身的積累。在這種情況下,人民不能不節衣縮食,艱苦奮鬥。1953年毛澤東分析說,人民當前的利益是小仁政,人民長遠的利益才是大仁政。人民生活雖然要改善,但建設需要資金,不能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實現國家工業化,是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中國人不能再讓人欺負。中國人必須挺起腰桿,自力更生,堅韌不拔地克服困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