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國家開始計劃經濟建設,全國經濟情況基本穩定,但在工作中由於缺乏經驗,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稅制方面的偏差由社會經濟不斷改組,經營方式和流通環節發生變化,造成稅收下降。由於沒有充份估計到稅制的變動會牽涉到多方面的經濟生活,條文改得不適當,將批發營業稅移到工廠繳納,引起物價波動。毛澤東對此狀況進行了批評。中財委在編制國家預算時把上年結餘的30億元不恰當地列入國家預算收入,使預算底子鋪大,發生預算支出膨脹,收支失去平衡,出現21億元的赤字,影響商品流通。
周恩來在全國財經會議上總結,要穩步進行重點建設,不要百廢俱興,必須留有餘力,要有因地制宜的靈活性,又必須集中資源用到點子上。他呼籲要減少盲目性,要虛心向有經驗和知識的人學習。陳雲採取補救措施,對私營大批發商給予一所定限制,減輕國營企業,繳付大部份稅務的過大的負擔。財政預算出現列支上年節餘數額不準確,產生預備費不夠用等問題。1953年下半年,中央採取緊急措施,動員人民增產增收,厲行節約,緊縮開支,很快扭轉了經濟工作被動的局面。中央提出”重點建設,穩步前進”方針,給實施”一五”計劃任務起了指導作用。
1954年國家財政預算”收入打足,支出打緊,留有餘地”,使當年國家預算不但沒有動用上年的結餘,而且收支相抵,還結餘16億元,成中國成立以來財政最好過的一年。1954年長江、淮河和華北平原都出現了洪澇災害,在戰勝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各項建設工作乃能較好完成國家計劃。1955年由於農業歉收,影響工業發展,通過挖掘企業潛能,也能完成計劃的94%。企業通過增產節約,勞動競賽,提高了計劃管理水平,增強工業設備的利用率。到1955年底,基本建設投資已完成五年計劃的51%,有253個項目建成投產。蘇聯援建的項目有106個正式施工,已經投產的有29個,包括汽車、發電站等。
經過工業化的努力,國家已經能夠生產火車機車、大型機床、電機、現代採煤機械、地質鑽探機械等大型設備。由於發電廠的建成,使中國成為世界電力發展最快的國家。交通方面,建長江大橋、康藏公路通車、蘭新鐵路建成通車,到1955年底已提前完成”一五”計劃的任務。”一五”計劃的實施,使中國在工業化目標的追求上,獲得了十分寶貴的經驗。蘇聯曾派三千多專家到來指導,中國也派出七千多學生往蘇聯留學和實習。中國奉行自力更生原則,既虛心向蘇聯學習,也主動承擔協助設計、安裝工程,消化吸收引進技術。1956年,中央更提出建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從此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