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政府通過《人民日報》以社論形式向全國人民宣佈,號召全國人民集中力量,克服困難,以最大的熱誠來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建設。為了確保各個經濟環節之間的配合,加強中央統一的領導,在軍事工作、外交工作、公安工作保持統一和集中外,在經濟、文化、教育、政治工作等方面都加強統一和集中,連政府機構也進一步加強。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減少行政層次,取消大區一級的政府職能,改為行政委員會,領導和監督地方政府機關,以適應新形勢。
國家新設計劃委員會,由高崗任主席,鄧子恢任副主席,陳雲等15人為委員。1953年2月,中央要求各國民經濟部門和文教部,迅速加強計劃工作,編制各行業長期和年度計劃,並檢查執行情況,積極推動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發展壯大。根據中央決定,高崗、饒漱石、鄧小平等中央局主要領導人及鄧子恢、習仲勛、等實際負責人,相繼調中央工作。為了保證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功,在組織上統一調派幹部,培養工業建設人才成為第一重要的工作。毛澤東預見到工業建設的重要性,開始了從組織上下功夫。
為迎接大規模經濟建設的到來,中共中央在1951年10月便決定抽調3000名縣處級和縣處級以上幹部到國營工業部門工作。1952年下半年又從地方抽調5000多名幹部到中央各部門工作。這批幹部整體素質較高,政治水平和實際工作經驗都好,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基本熟悉了工業管理,為大規模經濟建設準備了力量。1953年,毛澤東動員全國要把從蘇聯引進的100多個業項目做好,下決心抽調大批地委以上的優秀幹部到工業戰線上去。未來五年需要20萬新技術人才,國家從工人和知識份子中大量選拔,加以培養。
國家組織部門下最大決心,精簡政府機構,提高工作效率,破格提拔,克服調走部份幹部部門產生的工作困難,實行逐級負責制,精心遴選。1952年至1954年三年中,全國抽調到工業部門工作幹部共有16多萬人,其中到蘇聯援建的重點廠礦就有領導幹部3000多人。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中央組織部調配千餘名領導骨幹到文教部門工作,加強大學和科研機構的領導工作。同時對支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建設也給予關注。1954年12月,中央決定對中、高級幹部給予有計劃、有步驟的進黨校輪訓的機會,以提高理論和政策水平和鑽研工業建設的業務,把自己從外行變內行,為”一五”做好組織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