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日 星期三

部署十年計劃經濟建設

19512月,毛澤東在中央大會上提出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中央在財政安排上大幅度減少軍費和國家行政機構的開支,增加經濟建設費和文教事業費。這是中央從領導戰爭向領導和平建設的決策。後因美國侵入朝鮮和台灣,迫使中國不得不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中央在財政安排上也作了相應的調整。當時鄰境戰爭,國內被炸,於是實行了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它帶投資性的支出第三。當年用於抗美戰爭的開支佔財政收入的57%。為了平衡收支,適當提高了農業稅和統購稅等辦法增加收入。

在朝鮮戰局趨於穩定時,國內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中央認為中國人民要用三年時間完成經濟恢復的任務,要求幹部不失時機地在各方面預作準備。中央在195157日和75日,由劉少奇闡述了在三年內要打贏朝鮮戰爭,肅清土匪,解決西藏問題,政治上把群眾工作做好,完成農村土改,工廠搞好競賽,管好工業,搞好生產;經濟上要在全國搞清國內的各種資源、國內外市場,建立全國的統計工作,調整公私關係,文化上要準備人才,用好知識份子。在工農業,輕工業各方面都要打好基礎,做好部署。

全國五種經濟成份都要發展,各得其所,但比重會有變化,近代工業比重增大,農業和個體經濟縮小;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增大,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縮小;加強工人階級和共產黨在國家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發揮國家效能;準備十年時間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中央下決心實行工業國有化,農業集體化,用三年時間作準備,十年時間進行計劃經濟建設。這些思想反映了當時中央領導層想法及如何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最初設想。這個時期,朝鮮戰爭進入邊打邊談階段,國內城鄉交流活躍,鐵路、輕工、水利等都在進行。


中央財經工作在陳雲的主持下,在不放鬆收入的條件下,管理支出,抓緊財政。經濟和市場管理,轉向工業、農業、交通等方面,逐步把經濟建設日益置於重要位置。到1952年財政預算已把建設調到第一位,軍事第二,行政第三。邊抗、邊穩、邊建的財經方針,同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戰略設想有機地銜接起來。從中央到省、市、縣各級有步驟地建立起完整統一的財政體制。195211月,國家計委成立,中央掌管重要物資的調撥和平衡,計算國家財力、經濟、文化、國防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為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做好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