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糧食統購統銷

1953年中國大規模經濟起步,國家經濟規模迅速擴大,城市人口達到7826萬人,比1952年增加了663萬人。國家為了發展工業,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糧食的種植面積相應減少。經過幾年的經濟恢復,農民不僅吃飽了,還希望有餘糧。這些情況導致了糧食供求緊張的矛盾。1953630日的糧食年度內,國家共收入糧食547億斤,支出587億戶,收支相抵,赤字40億斥。同時一些地區受災,減產70億斤,形勢相當嚴峻。國內上億戶的農民非常分散,農民普遍有惜售心理,使國家購糧工作出現困難。

另一方面,私商看到糧食市價高於牌價較多,有利可圖,大肆搶購、囤積,有些地區稻穀幾乎全部被私商買走。部份城市居民見糧食供應緊張,價格看漲,也參與搶購儲存,使國營糧食銷售高於收購量。這種緊張情況若讓其發展下去,就會出現供銷脫節的混亂局面,國家幾年穩定物價的努力將付之東流。陳雲於9月召開中財委十天會議,專門研究糧食購銷辦法,權衡利弊後向中央提出在農村實行糧食徵購,在城市實行糧食配售的建議方案。102日下年,中央舉行擴大會議,由毛澤東決定糧食徵購,整頓私商,統一管理的方針。

十月十日,全國召開糧食緊急會議,不用建設急需的外匯去進口糧食,留作改變國家工業落後面貌之用,決定實行計劃收購,計劃供應,即統購統銷,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由中央對糧食實行統一管理。在實施方法上,各省都抽調、訓練數萬名幹部,深入農村進行計劃收購,宣傳國家政策,進行教育和動員工作,扭轉人購少銷多的局面,多收了75.5億斤,使緊張的形勢緩和下來。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做到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長遠的利益和目前的利益相結合的目的,但當中出現了區戶分配不平衡的情況。


在工作中要做到正確估實糧食產量,弄清餘缺情況,相當困難。在緊迫情況下,個別地區發生過強迫命令偏差,地方發生過抗徵事件。政府在總結經驗教訓後,提出糧食定產、定購、定銷政策,使統購統銷工作得到改善。1954年,城鄉開始實行棉布、食油也憑票定量供應的新法。195511月全國均實行統購統銷制度。從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看,統購統銷政策穩定了市場,全國基本的吃飯穿衣問題獲得了滿足。由於統購統銷排除了私商的作用,農民走合作化道路有了基礎。這政策在中國實踐了20年,支持了經濟建設,保證人民生活基本安定,起了逢災賑災度荒年的作用,是中國工業化初期合適的舉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