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由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如何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經過三年準備,於1953年中共中央決定開始研究發展國民經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毛澤東在解放前夕提出,"我國在經濟上完成民族獨立,還要一二十年時間,我們要努力發展經濟,由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原設想,用10到15年進行新民主主義建設,從容和妥善地進入社會主義,但1952年國民經濟發生了大變化,公私比重根本轉變,私營工業從63.3%下降到39%,私營商業從76.1下降到36.3%,國營企業佔了絕對優勢。
實踐表明,中國成立的頭三年,在某些方面已開始了社會主義改造的初步工作。這期間工業恢復,糧食和工業原料大幅增長,原有的發展模式不能滿足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需求。國家必須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把有限的資源、資金和技術力量集中到重點建設上來,而私人資本則要求自由發展,公私經濟之間不可避免地出現矛盾和衝突。國民經濟實行系統性的社會主義改造需要提到議事日程上。1952年6月,毛澤東提出了"中國怎樣從現在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去"的指示。
1953年8月,周恩來在全國財經會議上傳達了毛澤東對總路線的意見。中央宣傳部起草了過渡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引導個體經濟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個體經濟雖然發揮過作用,但力量弱小,設備落後,管理混亂,對國家依賴性大,自身發展困難,引領他們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較佳選擇。周恩來認為這是和平轉變,個人愉快,社會進步。1953年4-5月間,李維漢率領調查團到武漢、上海等私營工商業比較集中的大城市調查研究,對財經、工商、稅務、銀行、工會等部門作了充份的了解,總結了工業方面發展國家資本主義的經驗。
從生產關係上看,私營工業從國家資本主義的低級形式向高級形式發展,其中高級形式的公私合營企業最有利於過渡到社會主義。經過討論,中央政治局確定了經國家資本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業的方針。總的來說,從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理論,是依照中國具體的情況,來確定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的路線、方法和步驟。1954年2月6日,劉少奇代表中央宣佈中國進入計劃經濟時期,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總路線於同年9月載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使之成為整個國家的統一意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