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教育、文化、科學、衛生事業的改革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愚昧落後的舊觀念和文化必須掃除,新的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亟待建立,有步驟地改革教育成為重要的任務。新中國成立時,舊的教育事業十分落後和薄弱。在城市,兒童入學率不到20%,工人和貧民子弟,一般上不起學,而教育界當中又大量散播著封建內容,對傳播現代科學的高等教育都受到西方所控制。中央有需要革故鼎新,發展人民教育事業。新政府採取謹慎政策,妥善接收,維護學校秩序,穩定知識份子思想,按原職、原薪繼續工作,廢止反動的教育方針,漸進地改革。

全國召開教育者工作會議,著重教育為工農服務,以普及和提高方式對教育制度進行改革。政府要求大力發展小學和中學,興辦工農速成中及各種技術進修專科,提高了一大批工農和解放軍學員的文化水平,提拔成績優秀者直接進入大學,完成高等教育學業。解放初,受外國津貼的教會學校政府乃允許在守法令的原則下繼續運作,但有些教會學校卻違反規定,暗中進行反動宣傳,搞敵對活動,要挾要斷絕經費來源。在這種情況下,195010月,中央教育部明令接收教會學校工作和接收輔仁大學由政府自辦。

同年12月,美國凍結中國在美國的資產,教育部指示接收受外國津貼的20所高校,514所中等學校和1133所初等學校,由政府予以補助。經過調整,大多數省份都有一所綜合性大學,對培養建國初期的人才起了作用。從土木工程、電機、化工、醫葯、農業等院校,初步自成體系,到1953年有綜合大學14所,高等學校181所。此時愛國文化工作者大力開展活動,助力經濟建設,對戲曲進行改革,創作了許多鼓舞人心的文藝節目,配合國家建設。當時的小說、話劇、歌曲如《歌唱祖國》等鼓舞了億萬民眾的熱情。


文藝界移風易俗,淨化戲曲舞台,剔除封建毒素,在保護文化遺產上進行改革,創作了不少優秀劇目,提高欣賞品味,受到群眾歡迎。中央也非常重視科學事業建設,接收舊中國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由政務院下設中國科學院,制定政策,有計劃地使科學研究服務於工業、農業和國防。同時,政府關注學術研究和交流,以及普及科學知識的工作。國家著手醫療衛生的重建,確定面向社會,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作為中國衛生工作的大原則,培養醫學衛生人員,發展現代醫學和傳統中醫,為人民服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