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國民經濟全面恢復和增長

194910月到1952年底,經過三年多的奮鬥,解放前遭到破壞的國民經濟獲得了全面的恢復,並有了較大的發展。國家用於農業的投入逐年增加,1950年為2.74億元,1951年增加到4.17億元,1952年增加到9.04億元,國家對農業戶貸款也逐年增加。國家用於水利的建設經費約7億元,佔全國基本投資預算的10%以上。全國動員了2000多萬人參加水利工程建設,完成土方量17億立方米以上。千百年來威脅中國人民的洪水災害開始得到有效的防治。這些工程,促進了農業生產,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2263.6億斤,增加到1952年的3278.4億斤,比歷史上最高年產量的1936年增長53.6%

中央部署工業基礎較好的東北各省率先恢復工業生產。東北生產的機器和物資又支援了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的生產恢復,把重點工業搞起來。國家還抽出一部份資金,有計劃地新建了一批急需的工礦企業,後來這些企業都成了中國工業戰線上的骨幹企業。國家在交通運輸建設投入了17.7億元,佔全國基建的總額的22.6%。在鐵路修復方面動員了數十萬鐵路職工和人民解放軍鐵道兵日夜奮戰,到1949年底,恢復了原有的鐵道網。19506月動工修築穿越巴蜀的成渝鐵路,19527月建成通車,把一條由清朝末年就計劃建的鐵路,在拖了五十後,用不到兩年時間建成。此時期公路也修了近五萬公里。

經過三年的努力,到1952年,農業總產值達810億元,比1949年增長77.6%,平均每年增長20%,鋼產量達到134.9萬噸,比1949年增長的7.54倍。原油、水泥、電力、原煤等都超過歷史最高產量。棉紗、棉布、食糖等主要輕工業產品也不例外。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8.4%,糧食、棉花、生豬等畜類都大大超越解放前的產量。在此情況下,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用於經濟建設和社會文化事業的支出也有所增長。農民淨收入由1949年的68.5億元增加到1952年的129.9億元,增加86.7%


新中國成立後的經濟增長帶有戰後恢復性質,但與世界歐亞各國比較,新中國戰後恢復之快,增幅之大,是世界矚目的。全國貫徹統籌兼顧、照顧四面八方的經濟建設總方針,使中國經濟結構獲得顯著改善,國營工業產值平均每年遞增57%,國營商業比重達到60.5%,控制了大部份商品流通過程。國營經濟正逐步佔主導地位,但資本主私人企業也有較大發展,提高了生產力。新中國的經濟恢復不僅有數量的發展,而且有性質上的變化和質量上的提高。這些變化正逐步使中國向農業國轉化為工業國開了一個好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