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9年開始,由於形勢相對穩定,社會生產比較正常進行。經過幾年的動亂,廣大民眾希望結束紛爭,發展生產。1969年全國掀起的戰備高潮,以戰備為主任務的建設得到迅速恢復和擴大。根據周恩來指示,中斷兩年的全國計劃會議以座談會形式在北京召開。會議討論加強國防工業、基礎工業和內地工業的建設。中央採取了強有力的措施整頓生產秩序,真接派出軍隊參與接管,嚴令限期完成一批被停頓的工程迅速重新上馬。1969年,全國工農業生產出現了一定幅度的增長,扭轉了文革造成的滯後局面。
1970年2月15日召開全國會議,擬定國民經濟第四個五年計劃綱要,把對付外敵大規模入侵當作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強調集中力量建設三線戰略後方。工廠佈局要求”靠山、分散、隱蔽”。每個大協作區都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冶金、國防、機械、燃料、動力、化學等工業,建設比較強大的農業、輕工業和比較發達的交通運輸業。”四五”期間,除少量受資源限制的產品,盡可能做到自給自足。由於急於求成,依然存在冒進傾向,忽視經濟效益和人民生活,嚴重脫離了當時的實際。雖然這些計劃難以避免出現的缺陷,畢竟結束了文革的無序和無政府狀態。由於國務院有力的措施使建設有所進展。
以周恩來為代表的一大批領導幹部及廣大群眾對動亂的抵制與抗爭,減少了文革對經濟造成的破壞。但這種增長帶有恢復性質,大家對實際情況缺乏清醒認識,認定是”抓革命,促生產”出現的”新躍進”,促使一些人產生脫離實際的高指標和高速度的追求。”四五”計劃期間的不切實際指標,不惜代價建設強大戰略後方,發展小而全的經濟體系。各地區、各部門層層加碼,冒進之風又起。各種”會戰”層出不窮,互相攀比,爭相鋪攤子,國家基建計劃一再被突破。在這種氣氛下,盲目上項目帶來許多嚴重後果,導致佈局分散,管理混亂。基本建設投資過多,擠了農業、輕工業,給經濟發展留下隱患。
國民經濟出現了”三個突破”的嚴重局面,使職工人數突破5000萬,工資支出突破300億元,糧食銷售量突破800億斤,大大超出預定計劃。隨之而來出現了貨幣發行量的突破。周恩來尖銳地指出:”票子發多了,到了最大警戒線。三個突破不如這個突破”。1972年為解決糧食困難,除進口外,還挖了國家糧食庫存。與此同時,全國出現了一場向地方盲目下放權力為中心的經濟體制大變動,各部直屬企業下放地方管理。這樣短時間裡過多、過猛地下放大量骨幹企業,打亂了原有的協作關係,造成企業管理混亂,難以維特正常生產,大大降低了經濟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