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6日 星期一

全面展開”鬥、批、改”

九大之前,毛澤東提出:建立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大批判,清理階級隊伍,整黨,精簡機構、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下放科室人員,工廠裡的鬥、批、改,大體經歷這麼幾個階段。毛澤東希望通過這個運動,在各個行業落實一些政策,清除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影響,樹立新風尚、新思想,鞏固文革成果,達到促生產、促戰備的目的。他親自抓六廠二校的典型。當時大多數各級領導都被當作走資派打倒,很多教授、專家、工程師、作家都被當成反動權威批鬥。六廠二校經驗提出一批二用注意政策給出路,強調抓革命,促生產,抑制了極端化,對緩和矛盾起到一定作用。

鬥、批、改主要內容就是清理階級隊伍,對象是所謂走資派及叛徒、特務、地、富、反、壞、右,以及群眾組織裡的壞頭頭和混進組織裡的壞人。清理隊伍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成為派性鬥爭、挾嫌報私、排除異己、打擊報復和處理歷史問題的堂皇理由。許多人被無中生有、捕風捉影地誣為階級敵人19701月和2一打三反運動,再次釀成大量冤假錯案。清查工作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結束也沒有正式宣佈完成,株連大批親屬,人為地製造階級鬥爭的嚴酷氣氛。整黨建黨,防止官僚和腐敗,毛澤東原想建立朝氣蓬勃的先鋒隊組織,但當時不提領導國家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

整黨要吐故納新,清除廢料,吸收新鮮血液,抽象地講,並沒有問題,但在文革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吸納的都是造反入黨吐疏納親,結果一部份符合條件的黨員被排擠,接納的一部份卻是不合格的黨員。這次整黨運動,發展出嚴重的個人崇拜、無政府主義、破壞組織紀律、爭權奪利、大鬧派性,使組織處於很不正常狀態。但從中央到地方黨組織恢復了組織生活,對遏制造反派勢力、穩定局勢有一定作用。教育革命,各城鎮、農村實行三結合領導體制,這措施從體制上否定校長、教師在學校中的主導作用。學校正常的秩序被打亂,編寫的教材凌亂,水平低下,影響教學質量,貽誤一代人。


1971813日由張春橋和姚文元審定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成為廣大教師乃至知識份子的精神枷鎖。當時大學不招生,工廠不招工,商業和服務業停滯,城市積聚高中畢業生達400多萬人,毛澤東發出上山下鄉的號召。大比知識青年下放農村,擔任生產隊幹部、小學教員,甚至赤腳醫生。上千萬的知識青年到邊疆接觸生產實踐,貢獻青春年華,後來也出現了一批國家建設人才,但也給國家造成了人才斷層。幹部和科技人員被派到農村或五七幹校,擔誤了寶貴的科學文化研究時間,給國家造成損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