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9日 星期一

“三五”計劃和”三線”建設

1966 年準備開始第三個五年計劃,1964 年國家計委提出 1966-1970 的初步設想,大力發展農業,解決人民吃穿用問題。在此基礎上突破尖端技術,加強工業基礎,提高產品質量和品種。這是國家經十多年經濟建設經驗,探索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一個重大認識成果。當時國際形勢重新出現動蕩,美國對越南北方的戰爭逐步擴大,局勢逐步緊張。經濟工作中的備戰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毛澤東表示要從準備戰爭的角度來考慮國內建
設。毛澤東在聽取匯報後提出,農業是一個拳頭,國防工業是另一個拳頭的觀念。

毛澤東明確提出:在原子彈時期,沒有後方不行,工業佈局要搞一、二、三線的戰略佈局,加強三線建設,防止敵人入侵。參於討論者一致同意毛澤東的主張,要搞點軍事工業。大家感到有了這些東西,就放心了。毛澤東提出工廠可以一分為二,搶時間遷到內地去,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一線能搬的項目要搬遷。1964 年下半年,初步選定一批廠址和鐵路線路,擬定三線建設項目總體佈局。1964 年確定了三線建設總目標,1965 年在三線建大中型項目 300 多項,包括農林、化工、民航、交通、輕工和電子航天等項目。

三線的投資佔了整個基建投資的 1/31966 年計劃用於三線建設的投資佔總投資的一半。全國進行停、縮、搬、分、幫,立足於戰爭準備。國防尖端項目的建設實行靠
山、分散、隱蔽,有的還要進洞。一二線續遷和新遷項目 150 多個。一大批工人、科技人員和幹部及其家屬響應號召,離開熟悉的城市和故鄉,奔赴大西南和大西北,艱苦奮鬥,辛勤工作,無私地奉獻他們的才智、心血和年華。余秋里組成小計委立足於戰爭,從準備打仗出發,把加強國防放在第一位。但毛澤東當時也說過欲速不達的道理。


毛澤東給劉少奇寫了信,提出 15 年內實現農業機械化設想,闡述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思想。他說人民和軍隊總得先有飯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則雖有槍炮,無所用之。他的思想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思想。三線建設的展開,加快了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進程,對於改善經濟佈局,推進落後地區發展有較大作用。但是,由於立足於早打大打的估計,三線建設要求過急,鋪開攤子過大,注重戰備要求,忽視經濟效益,增加了建設費用,造成不少浪費。這也是一個值得汲取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