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上半年,國家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使經濟逐漸復蘇,各項建設有了明顯健康的發展勢頭。1965年,社會呈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人民物質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基礎科學研究和尖端武器研制取得重大進展,一些重要的技術發明和創造處於當時國際領先水平。全國人民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奮力向前。毛澤東和周恩來提出。把1963年到1965年作為過渡期,鞏固、充實和提高國民經濟。毛澤東提出在三年調整的基礎上用15年左右,建成一個具有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強國的戰略性思想。
1963年9月,中央召開工作會議,討論1964年國民經濟計劃,要把農業生產恢復到1957年的水平,解決糧食靠進口和輕工業品稀缺的狀況,把工業企業經營管理好,償還外債。按照解決吃穿用、加強基礎工業、兼顧國防和突破尖端的次序安排經濟計劃。會議設想,經過第三個五年計劃,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齊體系,使中國工業大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到20世紀末,使工業走在世界前列,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經過1963-1965年的調整,對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部門,進行設備更新和維修,恢復老企業和老基地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
國家在自力更生開發技術的基礎上,適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有重點地發展新興產業,填補缺門,提高國家工業整體水平和經濟實力。那時國家在外匯極其有限的情況下,有計劃地從日本、德國、法國引進14個石油化工方面的成套設備,對開發石化工業起了重要作用。在加強管理,調整關係,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抓降低消耗、節約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扭虧增阻取得顯著成效。國家對不合理的銷價和收購價作了調整,雖然國家經濟尚有困難,為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工資,使勞動生產率有了明顯的提高。
三年調整的成果重大,扭轉了”大躍進”造成的工農業生產中的混亂局面,而且在推動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優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當時正在開展”四清”、”五反”等國內”反修防修”政治運動,對工農業調整的認識和運作形成了某種制約。例如農村集市的恢復引起爭論,使剛恢復的多種流通渠道,受到人為的阻礙。在批判蘇聯曾經實行的計算利潤率和獎金制,錯誤地當作”利潤挂帥”、”獎金挂帥”和”資本主義經營管理”加以批判,影響了企業管理的整頓。國家在一波三折中前進,其歷史經驗值得國民汲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