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1日 星期三

文藝創作與社會風貌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歷史,為中國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景,成為教育人民、鼓舞人民的生動教材。19622月在紀念毛澤東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20周年,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文藝為最廣大人民服務的口號。中國湧現了許多著名的電影和舞台劇,如《紅旗譜》,《革命家庭》、《紅色娘子軍》、《林海雪原》、《怒潮》等,數之不盡,備受歡迎的作品。作品展示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經歷的極不平凡的歷史。在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電影和舞台劇,如《雷鋒》、《李雙雙》、《枯木逢春》等都獲得了群眾的高度評價,為建立良好社會風尚,培育一代新人發揮了作用。

這個時期小說創作,如《青春之歌》、《紅岩》、《創業史》、《六十年的變遷》、《歐陽海之歌》在廣大青年中產生巨大反響,對鼓舞青年,教育青年起了很大作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以優美的舞蹈,膾炙人口的的歌曲,藝術和形式的完美結成,營造了感染力極強的氛圍,使觀眾獲得了精神享受。那年代音樂工作者以昂揚的音符譜寫了萬眾一心,克服困難的決心,寫出了《我們走在大路上》、《社員都是向陽花》、《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等政治水平極高歌曲,到處傳唱。《洪湖赤衛隊》、《白毛女》等歌劇都是那年代的代表作。

中國經濟經過三年調整,渡過了暫時困難,迎來了欣欣向榮的春天。1963年春天,國家最困難時刻開始漸漸過去。工人階級成為國家走向繁榮的主導力量,全國推動工人參加管理,幹部參加勞動,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技術人員、領導三結合,出現工人階級管理企業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努力生產,技術革新,成為那年代工人階級的風尚。鞍鋼老勞動模範孟泰率領工人展展技術革新,為國家每年節約上萬噸焦煤。王崇倫聯合哈爾濱500多位技術能手和1000餘名職工,協作攻關,解決全市30多項難題。


農村也呈現走出困難後的勃勃生機,出現了愛集體、愛國家的高尚風格。196511月,在全國農業學大寨的感召下,有52個社隊社被樹立為學習模範,讓人們認識到,只要團結一心,奮發圖強,就沒有戰不勝的困難。此時,青年中出了不少先進份子,好兒女志在四方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懂得把自己的成長和國家的建設和命運聯結在一起。這一時期出了邢燕子、候雋等優秀知識青年和科技工作者走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這種時代風尚和思想氛圍,給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烙下深刻的印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