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中到60年代中期,亞非拉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運動高漲,中國則與美蘇兩大國在處於對抗狀態。毛澤東提出了”中間地帶”問題,建議要站在反帝國主義戰線方面。他說,亞非拉國家既不站在帝國主義方面,也不站在社會主義方面,而站在中立立場。這些國家經濟落後,都在反對美國的控制,而東歐各國則在反對蘇聯的控制。他說,從社會主義反對帝國主義戰略出發,中國應該給予最大的支持。古巴革命取得勝利時,中國於1960年9月28日即和古巴建交,成為與拉丁美洲建交的第一個國家。
為了增進同”中間地帶”國家的關係,國家主席劉少奇、總理周恩來、外交部長陳毅,多次出訪亞非國家,展開外交工作。其中以周恩來於1963年底至1964年初對亞非歐14國的出訪最有影響,與亞非國家建立了關係,各國領導也頻繁訪問中國展開對話。周恩來在訪問中闡述與”中間地帶”國家交往的五項原則和中國經濟技術援助原則:支持亞非拉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尊重各國人民自己的選擇以和平協商精神來解決彼此的爭端、反對侵犯和干涉別國內政。
中國提出了對外援助的八項原則:嚴格尊重受援國的主權、以低息貸款提供經濟援助,讓受援國走上自力更生的發展道路,保證受援國人員充份掌握技術,而援助建設的專家不容許任何特殊的要求和享受同與受援國人員同等待遇。當時中國對美蘇強硬的立場和主張,並未得到亞非拉國家完全的贊同,而中國人民武裝鬥爭的宣傳,也使一些國家感到擔心。同時中國對外援助也未注意量力而行,在國家極度困難時,對外援助數額竟超越了償還蘇聯債務的總額。不過,當時中日關係開始好轉,民間開展了很多合作。
值得一提的就是1962年法國同阿爾及利亞戰爭結束,法國戴高樂重新執政,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打算同中國建交。周恩來分析了國際形勢,認為與法國建交具重要意義。他認為這是打開同西歐大陸國家的政治和經濟聯係的機會,以打破美國封鎖,增強中國戰略地位的舉措。毛澤東果斷決定,抓住時機,經兩個月談判,於1964年1月17日宣佈建交。中法建交震動了整個世界。盡管兩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差異巨大,但在和平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了中法兩國關係。兩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形成了戰後國際係中的一種新氣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