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大慶油田和科技戰線的成就

中國曾被認為是貧油國。從20世紀初起,科技人員用40年時間,才搞出三個小規模的油田,年產量不足12萬噸,化工產品和生活用油依賴進口的洋油。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石油勘探和開發,50年代建成了新疆、甘肅、青海三個石油工業基地,原油產量達到145.7萬噸。19599月,鑽探人員在位於松遼盆地中央找到工業性油流,進而發現了高台子油田。當時國慶十周年臨近,人們將油田命名為大慶油田1960220日,中央批准集中力量在大慶地區以打殲滅戰方式勘探開發。

中央決定從人民解放軍當年退伍的軍人中,動員三萬人參加石油大會戰。全國石油管理局和30餘個石油廠礦、院校共抽調幾十支優秀鑽井隊、幾千名科技人員、上萬名工人和七萬餘噸器材、設備參加會戰。經三年努力,探明和建設了大慶油田,形成了年產600萬噸原油的生產能力。1963年當年,大慶產油489.3萬噸,全國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潤滑油全面超額完成計劃。周恩來宣佈,我們需要的石油,現在可以基本自給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奠定了建設國家經濟的物質基礎,而大慶油田戰勝困難的精神給全國提供了思想激勵。王進喜成為大慶石油工人吃大苦、耐大勞,60年代工人的典範。

中國大慶工人階級的時代風貌,創造了世界石油開發史上的奇蹟。他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奮鬥決心,感動和教育了幾代人,表現出偉大的奉獻精神。毛澤東於1964年提出全國工業學大慶的號召,對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建立現代化工業基礎,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此時除石油工業和原子彈研製核心的國防高科技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的化學、原子能、電子工業以及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也都獲得突出發展。國家通過引進西方成套設備和技術,建成了石化工業體系,化纖生產能力增長了250倍。


1964年,中國機床品種達到540種,車、銑、刨、鑽、磨、鏜等小型通用機床樣樣能生產,還有製造複雜精密機械設備的能力。中國製造的萬噸水壓機都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在核原料生產方面,中國科技人員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建成鈾水和氣體擴散廠,解決了濃縮鈾的核心製造工藝。1966年建造了反應堆。電子工業新建了52項,使電子工業初具規模。在科技人員取得成績之時,生活上卻承受著巨大的困難,以償還蘇聯14億盧布的外債。中國人民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合成人夷島素,開創了雜交水稻。中國培養了245.8萬自然科技人才,使國家同世界先進科技水平差距逐步縮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