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5日 星期四

“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

19641221日至19651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通過了政府工作報告和1965年國民經濟計劃,選舉新一屆國家領導人。此時,國家經濟取得了進展,工業和農業的關係比較協調了。會議決議並批准了1965年國民經濟計劃的主要指標和國家預算的安排,為1966年開始的第三個五年計劃作好準備。周恩來指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成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他的講話鼓舞了億萬國人。

建設工業強國凝聚了近代仁人志士的心血和願望,由中央作為建國方略提出來。實現國家的工業化,是擺脫近代以來貧窮落後的基礎性任務和戰略目標。將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視野,擴大到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將現代科學文化列入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整體構想之中。毛澤東說,在科學文化現代化之上,現在還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周恩來指出,工業國的的提法不完全,提建立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比只提建立獨立的工業體系更完整。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提出是中央反復權衡和深思熟慮,最終定下來的國策。

這個政策不僅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鬥志,也讓人民在可以預期的將來,通過艱苦奮鬥成為可以達到的目標。毛澤東呼籲全國人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後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採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把我國建設成一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歷史證明四個現代化是凝聚和團結人民奮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經歷嚴重困難的文化大革命的動亂,這個偉大的理想始終未讓大家停過腳步,國家的根本制度的根基也從未動搖。此次會議選出劉少奇為國家主席,朱德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周恩來為總理。


1965年底,國民經濟調整全面完成,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2235億元。據統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中國工業主要經濟技術指標的最高水平,相當一部份是1965年前後創造的。此時國家做到了收支平衡,略有結餘,收入超過支出達10.2億元。1965年,國家提前還清全部外債。國家更注重人民的生活條件的改善。經過這一調整階段,雖未能徹底解決經濟結構方面的矛盾,但人們認識到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體制改革,是解決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濟結構方面的重要問題調整和有益探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