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7日 星期五

鄭振鐸獻身民族救國寶

鄭振鐸(19.12.1898-17.10.1958)祖籍福建長樂,生於浙江永嘉,1917年在北京鐵路管理學校求學。1919年他創辦《新社會》旬刊,1920年與沈雁冰、葉紹鈞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1921年畢業開始寫書、編書、編雜誌,1925年發起"中國濟難會",與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簽名發表《人權保障宣言》,1927年發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會",參加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28年發起成立“中國著作者協會”,1931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兩大學中文系教授,1935年任暨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並參加"上海文化界救國會"

抗日戰爭爆發,鄭振鐸參與發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和創辦《救亡日報》等。抗戰勝利後,他成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上海分會負責人,並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促進會"1949年他繞道香港進入解放區,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常務委員。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文物局局長、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19581018日,他在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因飛機失事殉難。他的主要著作有《文學大綱》、《中國俗民學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版畫圖錄》等。

鄭振鐸一生追求光明,推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文學為人生的目的。他一生堅持革命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強調文學在社會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他主編的主要刊物對中國文學產生重大影響,如《小說月報》、《新社會》、《文學復興》、《兒童世界》等,對新文化運動起了促進的作用。他翻譯列寧的《俄羅斯政黨》、《國際歌》歌詞奠定了他一生追求光明進步、追求民主的人生道路。他收藏漢宋1400年的藝術珍籍,抗戰時期做著搶救文物的工作,保護了中華民族文化遺產,耗盡一生積蓄,為免流入日人手中。他為國家搶救了《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等大量珍貴古籍和收藏了大批漢魏六朝至隋唐的陶俑。

新中國成立後,鄭振鐸把自己多年收集的珍貴古籍善本10萬餘冊捐贈給國家,擺放在國家圖書館內,其中很多都是國內罕見的珍品本,為保護中國文化和文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抗戰勝利後,他主編《民主》,號召作家為人民和民主而寫作,為新中國的誕生鳴鑼開道。20世紀20年代中,他撰寫的《俄國文學史略》、《泰戈爾傳》、《文學史綱》介紹世界文學史,讓中國人了解世界文學,對中國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他歌頌現實的革命鬥爭小說集《取火者的逮捕》在當時都起了先鋒的作用。他是新中國誕生的吹鼓手。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