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疑古史學開始人顧頡剛

顧頡剛(8.5.1893-25.12.1980),原名顧誦坤,江蘇吳縣人,北京大學畢業後任教於母校、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校,並任北平研究院歷史組主任等職。他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學報》等。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副主席和全國政協和人大代表。他應毛澤東和周恩來邀請,從事負責校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為整理中華典籍作出重要貢獻,是現代古史辨學派創始人,提出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學說,是中國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始祖。

顧頡剛一生著作甚豐,有《古史辨》、《漢代學術史料》、《兩漢州制考》等。顧頡剛去世後尚有數百萬文字的筆記未面世,在2005年初出版了《顧頡剛全集》。顧頡剛作為一個史學大家,主張用歷史演進的觀念和科學疑古的精神,吸收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的歷史和典籍。他運用辯證對比方法將傳說進行系統的考證,作為研究歷史的資料,進行分析、考證,作出盡可能科學的闡釋,揭開歷史研究的嶄新一頁。

顧頡剛對堯、舜、禹等傳說以疑古派的思想與研究方法,為歷史找尋證據。在治史過程中,他以很大的精力研究《尚書》,發現諸多問題,運用全面歷史、地理研究,搞清本質面目的歷史方法。顧頡剛的眼光和對古籍資料鑒別的真知灼見,給中國民間文藝研究以巨大影響。他勤奮治學50餘年,在晚年還定下出10種書的計劃。1980年,在他生命最後一年,還在病床上校閱《孟姜女故事研究集》重版校樣。她女兒想代他做筆錄被他拒絕,仍堅持要自己寫。他認為在學術發展上,自己必須比前人邁進一步。

顧頡剛是一個愛書之人,一生珍藏富五車,在1924年剛在北平時已有二萬餘冊圖書。他每得一孤本,必自定一目錄,並略為記敘。1949年初,顧頡剛贈給合眾圖書館的書,其中還包括了毛澤東贈與的《論持久戰》的簽名本。他一生節衣縮食,藏書極多, 一次搬家,蘇州上海兩地藏書就裝了225箱,約9萬冊,光整理就花去兩個多月時間,中科院為運書替他包了兩節火車。顧頡剛是大學問家,又是現代藏書大家。1980年他逝世前囑咐子女將藏書全部捐與歷史研究所時諄諄告誡:藏書不分散,以便後人利用。其子女依囑托,悉數捐給國家,展現了歷史大家的學翰素養,引起國內外普遍讚譽。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