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革命文學一肩挑的茅盾

茅盾(4.7.1896-27.3-1981)原名沈德鴻,江蘇嘉興桐鄉人,北京大學預科畢業,由於經濟窘迫,輟學謀生;後接辦《小說月報》,與魯迅組織左翼作家聯盟;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長、《人民文學》雜誌主編。代表代有《子夜》、《蝕》三部曲、《林家鋪子》、《農村三部曲》、《白楊禮贊》等。第一次國內戰爭時期,茅盾從事政治活動,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教官,《民國日報》主編。大革命失敗後,茅盾東渡日本,1937年回國加入文藝界抗敵協會。

茅盾於1938年赴新疆任教,兼任各族文化協會聯合會主席。他於19405月到延安,年底到重慶、桂林、香港等地,擔任《大眾生活》編委。1948年,茅盾和香港各界愛國人士聯名響應中共中央五一號召,呼籲海內外同胞,促成新政治協商會議早日召開。1981314日茅盾臨終前,加入中國共產黨,其黨齡被追認從1921年算起。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國內形勢急轉直下。他從武漢轉往上海,由於沒有工作,生活拮据,於是動手寫起小說,葉聖陶看後決定在《小說月報》發表。這就是著名的《蝕》三部曲。

在茅盾60多年的文學創作生涯中,創作了大量傑出的文學作品,描述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豐富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寶庫,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筆。他寫的《子夜》在1933年出版,震動了文壇。他用小說參與社會性質的論戰,表明他對社會重大問題的態度。他說,中國並沒有走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中國在帝國主義的壓迫下,更加殖民地了。他以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反駁托派散播資本主義已在中國實現的謬論。小說以資本家與賣辦之間的矛盾多角度描繪社會的廣闊畫面,把工人罷工、農民暴動、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企業被吞併等驚心動魄的場景呈現在人前,反映了星火燎原的社會風貌。

茅盾是中國受尊重的作家,他於身後把自己的稿費捐出來成立文學獎,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茅盾文學獎的設立,旨在褒獎長篇小說作家和作品,是中國當代文學最高獎項,影響巨大。茅盾文學獎是為繁榮長篇小說創作而設,來反映時代發展、人類精神嬗變及當代中華民族靈魂的重鑄,有著非同凡響的義意。茅盾有著高遠的眼光,通過倡導長篇小說的創作,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通過與各國文學交流,促進當代中國文學走向世界。中國因著這些文學有心人的努力讓中國走向世界。莫言也是先得茅盾文學獎,讓世人認識後,再得諾貝爾文學獎。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