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新中國美術教育先驅徐悲鴻

徐悲鴻(19.7.1895-26.9.1953)江蘇宜興人,1916年入讀上海復旦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回國後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學習油畫、素描並遊歷西歐諸國,研究美術作品。1927年回國,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北京大學美術院院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徐悲鴻主張現實主義美術,強調寫實,長於素描、油畫,人物肖像造型精煉準確,人景結合,愛國人道融於一爐。

徐悲鴻長期從事美術教育,主張練好基本功和創作的現實主義,為新中國培養了一大批人材。他的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九方皋》、《灕江春雨》、《晨曲》、《奔馬》等,並有多種畫集和文集出版。除悲鴻的駿馬名聞天下,奔騰驚日月,技融中西,名垂畫史。他9歲從父學畫,20歲在上海認識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及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到北京後又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受新文化思潮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在遊歐的8年裡造就了他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徐悲鴻32歲時投身美術教育,創作出取材於歷史的大幅繪畫,表達了強烈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挈感情。抗戰時期的作品《愚公移山》讚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後勝利的頑強意志。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熱情投入建立美術教育事業,培養人才,描繪各行各業平凡民眾,不平凡的火熱生活,鼓舞人心。徐悲鴻的父親是個半耕半讀的村塾老師,也是個畫師。他9歲從父學畫,10歲幫父在畫上染色,19歲父去世,他在縣三家學校教課。後為了學美術去上海,窮困潦倒,餓著肚子、穿著父親喪服上學。

徐悲鴻始終奮鬥不息,心跟中國人民貼在一起。抗日戰爭爆發,他在香港、星架坡、印度等地開畫展義賣,宣傳和支援抗日,多次開畫展將賣畫所得全數捐給國家。"九一八事變"後,徐悲鴻以《徯我后》抒發人民渴求得到解放的願望。1949年他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時將參會文化人畫成素描。在建國之初,徐悲鴻參與國旗、國徽設計,在毛澤東召開的會議上,他提議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獲周恩來支持,後在第一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上正式通過。徐悲鴻高風亮節,為抗戰海內外奔走呼號,一生創作不倦,名垂青史。他無償捐百億藏品給國家,不留一件為子孫,以鼓勵他們不息奮鬥。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