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推動和主導著經濟復興和發展,然而發展永無止境,道路漫長而障礙重重。雖然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經濟增長並未能解決所有經濟社會的問題。經濟增進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這些問題無疑成為未來中國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發需要客觀面對和有效化解的重大課題。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時俱進的理論,就為了完善經濟體制,調整經濟結構。要解決問題,必需瞭解問題,正視問題,尋找解決方案。
人們從國內生產總值、對外貿易額、吸引外資額、外匯儲備、總量指標來看,中國己經成為世界經濟格局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經濟體。但我們也知道總量增大,規模擴張,也應是結構優化,質態提升的過程。可是中國在經濟發展層面依然面臨著總量增長顯著,結構優化滯後的現象。例如中國製造過份依賴出口,只要域外經濟有波動,回應能力就產生問題。因此將經濟增長轉化為改善國民生活狀態,擴大內需,調整總需求結構,才更具可持續性。
伴隨經濟總量的快速增長,中國的產業結構己發生了趨勢性的變化,暗示著要素的流動性更充裕,資源配置效率漸趨提高。在經濟起飛階段,經濟增長依靠製造業是充份利用比較優勢的理性選擇,但伴隨著勞動、土地、資本、能源和生態等生產要素的約束,國際競爭中產業鏈附加值切分得不對稱,就要面對挑戰。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不同步,衍生不同社會群體對增長”紅利”分享存在差異,供需失衡,則會引伸出過剩,就必然會弱化增長的穩健發展。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體的優勢可能出現弱化和逆轉,就必須依靠要素組合效率提高,而不是單純要素供給增加。但中國經濟增長對資本、能源和電力依賴程度依然較為顯著。從縱向角度看,2008年中國單位GDP能耗為4.361萬美元/噸,而美國、歐盟、日本和印度分別為1.592、0.913、1.048和3.503萬美元/噸。條件向弱化轉變,能源的密集使用,導致對國際市場高度依賴,對未來潛力的過度透支,這種增長方式就不具可行性和正當性。
同時,經濟增長,收入分配適度差距有利於強化經濟激勵,提高生產率,但差距如長期存在並漸趨拉大,就會抑制居民消費,加劇社會波動,影響經濟發展。從可持續發展來看,經濟增長必須使社會成員能夠相對均勻分享增長成果。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必須帶動後富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現在中國己經從世界收入分配最均勻的國家轉變為最不均等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城市化率只有46.59%,就意味著農村人口佔比大,城鄉收入差距在拉大的趨勢。
中國有31個省區和三大經濟區域,由於資源賦、技術進步和體制深化程度的差異存在著差距。這種差距如長期存在則會產生負面影響。隨著經濟高速增長,中部和西部差距相對拉大。從優化經濟結構,實現科學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著力化解經濟總量高速增長下的地區經濟差距問題。不同行業的差距,金融業和畜牧業的差距為5.72倍,表明收入程度和成因均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未來五年,中央對深化改革造福人民,要下大力氣,任重而道遠。
中國發展中的失衡,必須正確和積極面對,才能走出困局。只要全國人民與國家齊心協力,不做危害國家利益的事,國家才能順利發展。反貪腐,也是糾正失衡的一個措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