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0日 星期日

中國復興的經濟階段

中國經濟己逐步進入成熟階段,未來必須追求次高速,但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增強綜合國力,成為國家滿足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根本路徑。政府在不同時期的經濟戰略選擇,體現了對不同階段經濟形勢的積極回應。自然是不能飛躍的,發展歷程也難以隨意穿越,必須按社會發展的規律前進。馬克斯從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出發,將人類社會發展區分為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經濟學家提出各種理論,雖各自側重點不一樣,但都同樣把發展分為不同階段。邁克爾.波頓依據不同時期的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將特定國家的經濟發展劃分為要素驅動階段、投資驅動階段、創新驅動階段和財富驅動階段。中國經濟也走過三個階段。1949年之前為第一階段,以傳統農業為主的人均產量、收入和消費水平較低的結構。人地關係主宰了朝代更替,雖有些地區有一定的工商業,但農業是主軸。1949年中國的人口為54167萬人,農村人口卻佔了48402萬人,達人口佔比89.4%。同時列強入侵,國內衝突連年,造成生產力水平低下。
第二階段由1949-1978,為中國經濟起飛準備階段,包括了社會形態的轉變,利用技術進步和組織能力,改變傳統社會有限的生產結構,提升經濟總量、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1949-1952年經過了三年的調整,完成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確立了公有制的統治地位,據此推進了以政府調配資源的工業化過程。1961-65的五年調整和鞏固,出現了協調的發展態勢。可惜文革興起,錯過了起飛的機遇,對持續發展造成衝擊。
中國的經濟發展是在政府的指令下完成,而產業結構演變過程由於條件和資源賦的限制,并未遵循農業、輕工、重工、服務業均衡發展的規律,而依靠政府強制改變要素和商品價格的扭曲,滋生出經濟效率低下的內在弊端。盡管1949-1978年計劃經濟有偏差,在當時國內外惡劣的環境下,卻是中國應對多種挑戰的必然選擇。從歷史角度去理解,那時期的兩彈一星計劃,對鞏固國防和提升科技能力意義重大,而水利的建設也為後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1978-2000年為第三階段,也是經濟起飛階段,在短時間內實現工業化和生產力方式的變革,進行了產業技術革命,顯著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狀態。1979年將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的戰略轉向,為調整平衡社會經濟指出了方向。中國從公有制佔統治地位走向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在分配方面從平均主義走向讓一步份人先富起來。中國從建立4個經濟特區到開放14個沿海城市,再到開放內陸省市,最終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
目前中國己經進入經濟發展成熟期,經濟結構的變化、制度信念的變化,對新技術的推廣,加速了新工業的發展。勞動力結構中的白領工人、科技人員及管理階層在不斷增大,社會成員在物質、文化、精神等多方面都提高了要求。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己越過了起飛階段,步入成熟期。但在增長中的中國依然有著諸多失衡和有待提高的地方。為了國家更好地發展,全國人民都應在各個層面做好調整和修復工作,提升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福利水平和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