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轉型與創新的體制抉擇

中國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但高速增長與結構優化和收入分配依然存在偏差。從終極目標來衡量,經濟增長必須以較小的代價實現人民福祉的提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要素密集投入的粗放型增長轉變為要素組合效率提高的集約型增長方式;從傳統製造業主導的產業結構轉變為現代農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調發展的產業結構;從投資、出口主導需求結構轉變為消費、投資和出口協調推動的需求結構,以回應發展的新格局和矛盾。

轉型和創新己成今後較長時期內的經濟發展核心。政府和微觀經濟主體的企業和居民,是經濟運行的兩大力量。這兩種力量的結合是經濟轉型的和發展方式的前提條件。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和多元化創新必須將企業和國民放在主體位置,因為他們才是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主體。政府充當發展轉型主體不具可行性,而且會扭曲轉型的進程,變成"越俎代庖,或過渡干預。政治信號主導雖有"善意",但會有負面經濟後果,故市場價格信號才是最主要的。

從政治信號主導轉向價格信號主導,是經濟轉型和多元化創新的關鍵抉擇。市場化經濟體制改革己導致中國經濟領域的政治信號主導特徵逐漸弱化,而價格主導特徵日益顯著。政府規模、法律結構和產權保護仍相對穩定,但企業使用穩定貨幣、國際貿易自由度,對信貸、勞動力和商業的管制卻呈現較為提升的態勢。這說明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價格信號的作用不斷在增強,為經濟轉型和多元化創新創造了優越的體制條件。企業開始突破國界和產業的局限。

跨地區和跨行業的發展要面對競爭和全球化的挑戰。企業內部組織和外部關係有了顯著的轉化。科技型企業由傳統的"資本雇佣勞動"轉變為"勞動雇用資本",伴隨著知識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人力資本含量整體增加,消費者在購買偕段的聯合化和組織化程度也在增強。政府在經濟領域的"自由主義"並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在干預和自由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在市場經濟運行中"市場失靈"時,必須擔負宏觀調控和公共產品提供中的經濟職能。

經濟向價格信號轉向,要求對商品稀缺程度的精確表達。價格能夠及時準確的反映供求變化,就必須具備完善統一的現代化市場體系,對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現貨和期貨市場等多個維度能夠有協調的認知和把握。國內土地、勞動和資本市場等要素的市場化程度滯後於商品化進程,必須促進不同市場之間功能互補,共同實現價格信號主導。政府經濟職能的轉變,就是要在干預和放任之間取得平衡,通過法治弱化政府經濟干預的衝動,增強服務職能。

中國共產黨對發展方式轉變,作出形勢判斷、戰略選擇和體制完善的引領性行為,策動從增長方式轉變到發展方式。中國"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鞏固公有制制度,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共產黨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們代表了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根本利益,"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訴求的傳遞,形成耦合。挑戰和回應是發展的永恆,體制的抉擇離不開轉型與創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