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共產黨最大的分別,就在於當時的國民黨不能整合國家的大多數人的共識,作風霸道,對公教人員刻薄,政府官員貪污作弊,種種的刁難使工商界人物怨氣衝天。同時財政金融失策,物價暴漲,城鄉居民怨聲載道,人人離心。而那時共產黨站在人民立場,利用經濟上的貧富對立和政府偏袒富裕階級的弱點,動員社會大多數貧窮的人,取而代之。國共兩黨各有政治主張,作為民族主義政黨他們有共性,但在社會改造的路上,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意識形態是維護和開發政權合法性的基礎,對社會的整合與動員有重要的角色。國民黨秉承孫中山民族、民主、民生原則,由蔣介石基於"國民革命不變之原則",強調了其唯一性和統治地位。但"三民主義"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意識形態理論,孫中山死後,黨內派系林立,各派別為了自身的利益,各有各解釋,喪失了意識形態所必須具備的嚴肅性和內涵的規定性。當時,國民黨排斥異己,喪失凝聚力和控制力,逐步走向沒落,日益與社會民眾的需求相脫節。
此時,共產黨在意識形態上卻日趨成熟,組織形式採納了列寧的建黨原則,意識形態上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了強大的組織結構和動員能力。延安整風後,破除了主義的教條化,與中國本土的實踐進行了創造性的結合,抓住時代特性,體現了當時人民的現實需求。"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國方案,要組織聯合政府,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國家,召開國民代表大會,涵蓋各黨派,為結朿國民黨一黨專政,形成廣泛的社會動員和整合力。
國共當時基本上勢均力敵,中間勢力為開明知識份子組成,主張和平民主建國。中間勢力成為一塊舉足輕重的砝碼。誰爭取到這個盟友,誰就佔了道義的制高點。共產黨知道僅依靠工人和農民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取得中間勢力尤其是民主知識份子的支持。
共產黨突出對民主政治的訴求來與國民黨的專政與獨裁相區別,逐步引導中間勢力轉向革命。中間派主要希望將西方政治制度移植到中國,但他們不瞭解國情,與基層民眾想法脫節,經過共產黨的引導,瞭解社會的運作邏輯,整合了政見,歷史性地選擇了與共產黨多黨合作的政治體制。
由於國民黨遠離民眾生活需要而進行制度建構,最終喪失了優勢地位。共產黨則制定靈活的策略,把"階級鬥爭"的矛頭指向"惡霸"和稅收人員,調動了城鄉人民的革命熱情。共產黨進行土地改革,掃除文盲,解放婦女,把治理國家無能而腐敗的國民黨比下去。解放戰爭,城鄉人民熱烈送子女參軍,為奪取政權打下了基礎。革命文化和信念,主導了中國建國頭30年的社會發展,也同時制約了新生國家的建設。因此總結歷史,作出適時的調整非常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