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增長的經驗和理論總結

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己成全球關注熱點,國際上討論中國模式和研究中國復興與增長奇蹟觀點眾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應有自己的話語權,對這一段歷史時期的經濟增長經驗和實踐進行總結。中國經濟社會的強勢崛起,中國經濟研究必然要與國際接軌,在國際視野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最終擁有自己的話語權。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和難題,在傳統理論中找不到答案,但在實踐中給解決了,並且證明正確。這都需要總結,把經驗上升為理論。
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民族復興,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照搬照抄外國模式,而是根據國情,走自己的路,開僻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中國以政黨為推動力,引領改革,形成共識,在發展戰略和經濟社會問題政策上內部比較容易達成一致,減少磨擦和社會成本,提高效率。中國經濟有序運行來自政黨、政府和市場三元因素,形成共同治理模式。中國共產黨的共容性組織屬性,推動分權讓利,黨管幹部,形成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讓民族走向復興之路。
中國在不斷調整中推動制度創新和發展,選擇適宜的發展戰略,實施工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在政治文化及國際競爭中提升軟實力和影響力。中國既謀求和諧與和平,又在國際新體系中發揮重要角色。轉型和創新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靈魂和生命力所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中國化的創新過程。中國各種經濟和社會發展理論,大部份都與西方理論和體系不一樣,有自己的科學依據,因而理論創新和總結任重道遠。
實踐本身就會創造出很多重要的理論,可在經濟學研究和理論創新作出貢獻,發出中國的聲音,留下中國的烙印。中國在發展中要有自己的話語權,但不需要話語霸權60年中,在不同歷史階段,探索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和模式,現在又面臨新的形勢,必要進行反思,以引領未來的發展。中國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其中一個成功因素為技術引進和創新。現在中國必須對發展中的技術引進、創新與傳統的發展路徑進行反思,更加關注技術創新和知識進展。
推動中國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發展的熱度在增強,以此作為工業化道路的轉型,改造和提升工業化,縮小傳統工業化所需的時間。中國參與全球發展的實踐經驗,改變了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其中生產要素全球流動的趨勢,使資本、技術、人才跨國流動,改變了中國生產要素賦的限制。中國可充份利用全球化產生的知識外溢和擴散,通過趕超實現後來居上的發展格局。同時,中國本身人口的流動也為城鎮化,人口流動理論,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
中國多樣化的經濟發展模式,要對傳統發展進行反思。金融制度,市場機制和土地制度等,都必須不斷改善。縱觀世界發展中的歷史和經驗,各國選擇的戰略和措施都不相同,只有根據自己的國情,借鑒別國的經驗,選擇適合自己發展要求的戰略和措施,才能符合自己的需要。中國近90年內的發展,為政治經濟學和發展經濟學提供了鮮活的經驗。從理論上進行總結和創新,可以指導中國未來和為世界發展,提供寶貴而有價值的理性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