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經濟增長的新目標

中國經歷了經濟起飛階段,開始步入成熟和高額群眾消費階段。中國在經濟增長動力和產業結構等諸多層面面臨著轉型和調整的重大使命。轉型和調整是對經濟發展新格局的回應,也為了經濟可持續的較快增長的平穩性和可控性。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式是要在更高層次和更廣範圍實現更有質量的平穩增長。中國擁有13.4億人口,經濟穩定增長對社會進步具奠基性作用。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對道德養成和社會建構有著正向作用。

1978-2009年中國的GDP增長均為正,名義年均增長率為15.86%,而實際值為9.98%。在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的GDP3645.2億元增至340506.9億元,國民總收入從3645.2億元增至343464.7億元,人均GDP則從381元增至25575元。政府和執政黨在經濟領域的主動性變革,帶來了經濟總量的高速增長,推進了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也導致了中國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盡管中國在不斷發展,但增長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中國為世界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具密集使用其充裕生產要素的性質。尤其對勞動力、土地、資本、能源、生態等要素消耗敏感,而對技術要素組合因素的依賴相對較小。高速增長的波動特徵顯示,中國改革後經歷了三個比較完整的增長周期。1978-1984年以1984年為波峰增長率為13.7%,波谷為1981年增長率為3.86%1985-1992,波峰為199212.8%,波谷為19902.29%1993-2007,則波峰為200713.61%,波谷為19976.67%。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開始拉長,波幅縮小,但增長率的顯著波動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顯著特徵。

中國經濟增長中地區差距也很顯著。中國有著31個省區和三大經濟板塊,由於初始條件和發展階段的政策安排有差異,增長速度差異顯著。2009年上海的人均GDP78987元,貴州為10309元,前者是後者的7.66倍。經濟增長形成的就業引致效應呈現下降趨勢。充份就業,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增長才能走向成熟階段和高額群眾消費階段。1996-2002年農村剩餘勞動力跨地區和跨行業的流轉,創造了就業人口的增加,但此後又回落。未來中國要舒緩失業壓力,增加就業,就需要經濟總量更高程度的增大。

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為全面復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增長的粗放特徵,伴隨著時序意義的波動和空間意義的差異,就業創造效應的弱化,表明增長基礎還需增強,效果也要改進。根據經濟學家的意見,此前近10%GDP高速增長,需要調至次高速,即2010-2030年維持在6%-7%,而2030-2050年維持在5%-6%之間。原因在於高速增長的要素在變化,中國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再者中國內外互補的關係在變化,域外經濟體基於競爭的思維,遏制中國增長。

中國追求經濟增長只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一部份目標,增長還同時需要凸顯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次高速但可持續的增長,才是中國未來實現全面復興的理性選擇。增長是長期性不是短期性,而增長只是工具而不是目標。走向成熟階段和高額群眾消費階段的目標調整,必須依靠增長動力、產業結構、需求組合的調整來進行。這種增長目標和手段的調整必須依靠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落實科學發展的實事求是態度,讓國家作出全面復興的目標調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