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烏克蘭駐京副總領事來港談及中國對烏農業支援35億美元,讓中國企業與烏合作,利用他們廣垠無邊的黑土地,為中國的吃飯問題提供保障。這都是國家為人民在做的重要戰略舉措。中國歷史上的溫飽問題必須獲得解決,土地利用也必須有戰略的思考。土地供給制度必須改革,海南模式、昆山模式、平羅模式等都突破了原有的規定,對土地利用、抵押貸款都進行了探索。撥出適當數量的土地發展工業,讓城市化獲得推進,是復興的重要一步。
可持續發展是21世紀人類面對的共同主題,土地和糧食安全都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工業化和城市化,不能忽略了保護生態環境和協調農業資源的承載力。同時建立土地市場運行機制,使土地所有權轉讓交易化,防止濫權和腐敗的情況出現。工業和城市的發展,目的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決吃飯問題,振興民族經濟。1949-1978三十年間,盡管政局動盪,中國在艱難中建立了近乎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後來的發展打下基礎。
1979年工業資產總額比1957年大了11倍,但人民生活水平增長較慢,1978年平均工資只比1957年增加了7元,全國平均消費水平為175元。1979-1996年,中國的工業化道路來了一次轉軌,20年裡經濟總量翻了兩番,居民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一百多元增加到1995年的2311元,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單一的公有制基礎轉變為多種經濟成份並存,重工業傾斜戰略變為農輕重並舉的戰略,消除了經濟缺短,確立了市場經濟,走上新型工業化道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把技術進步作為經濟增長的推力,以信息產業作為依托,優化傳統產業,讓其升級,以第三產業為主導,通過融合,實現可持續的發展。30年改革之路,人均GDP己超過3000美元,具備了成熟的的工業社會特徵。城市化是工業化的伴生物,控制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成為國家發展城市的戰略思想,以合理分配國家資源,共享復興的榮耀和財富。20-50萬人的城市有利於集合各種服務,提高市民生活水平。
中國集中發展20萬人的小城鎮,讓龐大的13.4億人口都獲得城市化的服務,有利於發展能耗少、用料小,有一定技術水平的中小企業。當然中國也有數十個城市有建設國際大都會的設想,但經中央決定了的就只有由香港、廣州、澳門、深圳、東莞組成的國際大都會。前海、橫琴、南沙低碳、智慧型、市場化城市的設計和建設,為國家的發展先走一步。發展中小城市,結合國際大都會的建設,將對中國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也是香港新世紀的重要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