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從強盛走向衰弱

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是世界最強盛的國家。1720—1820之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世界所佔比重的年增長率遠遠高於整個歐洲地區。明朝後期至清朝前期二百多年間,世界白銀產量的一半流入中國,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一千多條不平等條約,累計賠款總額達13億兩白銀,再加上列強向中國走私鴉片,造成白銀大量外流,使經濟發展失去了資金的有力支持。加上列強巧取豪奪,中國從此一竭不振。
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被迫解體,甲午戰爭後進一步分崩離析。1949年以前,民族工業萎縮,連官僚資本在內,中國近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也只佔10%,並且只限於小數幾個地區。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人均只有0.35公斤,發電量43億度,人均不足10度,工業數量低微,質量低下。此時,中國工業殘缺不全,不僅缺乏現代汽車工業、航空工業和石油工業,就連傳統的加工業也基礎薄弱,設備落後,產量十分低下。由於戰爭的破壞,中國危在旦夕。
由於西方的侵略,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經濟的發展。而清朝以天朝上邦自居,長期閉關鎖國,使中國與世隔絕,無法跟上世界潮流,喪失了科技交流和開辟國際市場的機會。同時重農抑商,注重科舉,不利於資本萌芽,削弱了科技創新的原動力。中國科技只停留在對生產經驗和自然現象簡單總結的層面上,缺少科學概念、定律和邏輯推理,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同時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關係脫軌,、阻礙了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的進步。
1937年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的通貨增發了成千倍,物僨上漲了上萬倍,人民由於沉重的剝削與壓迫而窮困潦倒。那時人口出生率高,平均壽命低,公共衛生設施差,營養水平低,嬰兒死亡率高,天花、鼠疫、霍亂、血吸蟲等傳染病流行,而就醫難,每萬人只有1.4張病床,1935年男性預期壽命只有29.8歲,女性32.8歲,1949年全國人口死亡率高達20%。中國飽受戰爭摧殘,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國不像國,政府措施不力,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
中國從過去一百多年的陰影中走出來,也產生了無數救國救民的英雄人物。他們為了國家的重生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犧牲。他們走出國門,艱苦求學,從詹天佑到錢學森,從陶行知到魯迅,對中國近代的復興都貢獻出自己的心血。中國能夠走到今天,千千萬萬不屈的子孫,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做出了不屈不撓的貢獻。從華僑到國內同胞,艱苦奮鬥的精神,為民族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們或獻出生命,或獻出智慧和財產,都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中國從強盛走向衰弱,再從衰敗走向復興之路,歷史的進程值得我們反思。只有改革開放,才是中國復興之路,只有和平崛起,才能給世界帶來福祉。中國的復興之路艱巨,任務繁重,既要對付外來不友好的勢力,又要對付內部的反作用力,特別是內部的邪惡勢力,在挖國家的牆腳,貪腐、好內鬥的勢力。中國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黨就難以駕馭這種局面。13.4億人口的大國,不是容易治理的,要進入小康社會,就要全國人民與國家齊心協力搞建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