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歷史上經濟強國的成因

兩百多年前中國是世界經濟中心,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逐漸被邊緣化,變成歐美國家製成品的銷售地和原料產地。17世紀之前,中國人均收入額高、國民識字率廣、技藝精湛、製作精細、商業發達,到了18世紀己是一個接近頂峰的非凡的前現代化社會。中國的胡椒、香料、絲綢、瓷器、棉織品和茶葉等出口到英國的大大超出歐美能賣給中國的貨。那時江南出產的"南京布",較英國曼徹斯特之機織出品為優,每年銷售額達54萬兩白銀,在英倫風行一時。

那時的中國生氣勃發,勤奮能幹,能夠養活迅速增加的人口。英國到1800年大不列顛商運帆船登記才達到170萬噸,整個西方世界的商運帆船只有400萬噸,而中國則有20多萬艘商運帆船,載重量達到500萬噸。據歷史考察,兩漢時期,中國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科學的興起,遠遠超過15世紀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冶鐵、採礦、紡織、造船及其它日用品手工業等。18世紀以前,中國在科學技術領域居於世界前列。

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是資本的起點。商品生產和發達的商品流通,即貿易,是資本產生的歷史前題。"中國對英國出口30多種商品,包括酒、醋、醬;船、木、竹;皮革、細布、銅器等,應有盡有。西漢時期己出現了商業繁榮,人口在十萬以上的大都會。據《蘇聯大百科全書》資料估計,中世紀後期,西歐城市人口一般只有五千到一萬,人數達四、五萬的只有少數的城市如科倫、倫敦等,達十萬人的就更少了,只有威尼斯、佛羅倫薩和米蘭等。

人口的結集,預示著產業資本的出現和雇用勞動制的產生。以馬列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就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比較高的水平時,少數人手中積累起超過本人消費需要的相當數量的貨幣和生產消費資料,勞動者失去生產資料,只能靠出賣勞力為生,成為僱佣和貧民。西歐資本主義萌芽時,50-100人的手工工場己算大型工場,法國直到17世紀才出現擁有幾百工人的皇家手工工場。那時英國溫徹康紡織工廠只有一千人,但西漢前期千人以上工廠己不罕見。

歷史可以借鑒,輝煌的過去可以沒落,不思長進的民族要受歷史的懲罰。香港到了現在這一代,如不思長進,只求坐食社會資源,將無以為繼。社會應教育年青一代奮發向上,與國家和全民族一起向上,凝成力量衝破障礙,為國家在世界和平崛起而奮進。珠三角的前海、橫琴、南沙將成世界大都會,生活於香港的人應參予建設和助其成長。際此重要歷史時刻,香港不要放過發展的機遇。年青一代只要樹雄心,有志氣,努力向上就可實現人生的夢想。


以前的大都會是十萬人,現在的大都會是數千萬人,香港人應給自己定位,看看自己能否成為這數千萬人中的一員。香港的年青人只要不放棄自己,國家就不會放棄你,給你有一個為中華民族振興和發展自己的機會。認識自己的國家,愛國家,13.4億人就會與你共存共榮。香港有人教年青人離棄國家,反政府,成為中華民族的叛徒,家長和老師必須警惕,防止壞人教壞年青一代。歷史上的輝煌應由年青一代去繼承和發揚。復興就是年青人的前途所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