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大國發展的政治經濟學

世界近500年來的大國興亡盛衰,強調了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和科技的發達,伴隨而來的是軍事強盛和對外征戰和擴張,經濟和科技成了軍事實力的後盾。大國的衰敗,往往由於國際生產力重心轉移,過度侵略擴張,不事生產,造成的經濟科技衰退。在十八世紀西方工業革命前的一千年裡,中國一直是世界科技最先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可惜鼎盛過後卻長期停滯不前,走向衰敗。19世紀開始,中國就在探索和追求民族復興。
中華民族的復興任務,決定了中國趕超世界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自由發展。民族復興涵蓋了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全面復興。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己成為國家和人民的追求。社會和個人福利的增進,生活必須品消費量的上升,收入增長和分配均衡,教育和健康水平提升,政治參與和透明,達到平等自由發展的水平。大國發展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民族獨立,經濟增長和個人自由發展的全方位成功。
大國發展需要有效率的組織和制度。激勵性的制度安排可以促進創新。體制是制度運行的實現方式和形式,中國為實現經濟高速增長,發揮市場機制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資源配置 的作用,就是體制創新和制度變遷的過程。除了制度,中國的發展還需要選擇與制度相適應的戰略目標、步驟、措施等。政府推動型的工業化戰略,趕超型的經濟增長戰略、城鄉發展戰略等,都與制度、體制相配合,推動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與現代化的發展。
政黨、政府和市場是大國發展的動力系統,無可否忍,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來自一系列制度變遷所釋放出來的巨大增長潛力和效率。體制創新和對外開放帶來了非公有制經濟崛起,外資和民營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作心了重要的貢獻。但一切均來自中國共產黨的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型。同時,中華民族為了民族復興成立了中國共產黨,黨建了國,在國家獨立、制度建設、民族復興和現代化發展,都有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中國共產黨把政黨意志化為有效的政府行為,推動轉變和治國理政的重大創新和戰略選擇。中國己不是30年前運行模式的國家,由於為了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可以把黨的政策上升為國家法律,以確保政策實施的持續性和有效性。中國經濟受到政府和市場隻重驅動,出現了強政府,強市場的動力格局。中國能夠取得如此高速的發展,可以說是體制設計的優越性。世界學者都為這種現象作研究,香港人更應關心國家,客觀地審視國家的變化和發展。
1921年到2012年,中國發展的模式和經驗就是一部大國崛起的政治經濟學。中國崛起不以侵略和掠奪資源為目的,而以和平互利為己任,建設和諧而繁榮的世界。中國百年經濟發展的特點和特色、戰略的演變和調整、經濟體制如何演變、如何走向市場體制、社會福利如何改善、復興目標如何完成,何時完成,有何挑戰、如何評價中國共產黨在復興中的作用和對世界的意義,都是值得人們探索和關注的。作為國民,我們應深入思考。
只有不具偏見地思考,我們才能擺脫要搞亂中國前進步伐,遏制中國發展的不良企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