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發現地下中國的夏鼐

夏鼐(7.2.1910-19.6.1985)原名夏作銘,浙江溫州人,少年時就讀於瓦市小學、浙江省立第十中學。1927年,他入上海私立光華大學附中高中部讀書,1930年入燕京大學歷史系,後轉入清華大學歷史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35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期間到埃及、巴勒斯坦等地考古實習發掘,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1941年回國,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專門委員,也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任研究員。新中國成立,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等職。

夏鼐在考古方面的傑出成就是中國學術界接受外國國家最高學術機構榮譽稱號最多的學者之一。他主持國家考古研究30餘年,對中國各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序列作全面研究,主持並參加了河南輝縣商代遺址、北京明定陵、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挖掘工作,創造性地利用考古學的資料和方法闡明中國古代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對當時中西交通的路線提出創見,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他的主要著作有《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訂》、《考古學和科技史》、《中國的文明的起源》等。他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考古豐碑。

1950年在河南輝縣發掘中,夏鼐是隊長,其他大多是初次參加工作的青年。他為訓練新手花了大量心力,並在發掘中親自手執小鏟掘出戰國時代的車馬坑,在國際學術界受到重視和好評。夏鼐把田野考古的方法傳授給年青的助手們,指示他們嚴格劃分土層,正確判定層位關系,辨認土色、土質,不放過任何細微的現象。他告訴大家不要有挖寶思想,遺物多是破碎的陶片,在發掘工作中堅持親自操作。他每天晚上,檢查大家的記錄是否及時完成。他為了新中國考古隊迅速擴大,舉辦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每屆三個月,人數100多人。夏鼐學術地位崇高,學識淵博,看到的是地下絢爛多彩的中國。

夏鼐運用高科技手段和方法到中國考古的成果中,系統整理了考古學資源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深層次關係,奠定五千年文明中華的大史學框架。他以碳14對古代文物進行年代測定的高科技應用,提高當代考古學的質量和進程。他為中國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多方籌劃,不斷改進,使測定效率提高。夏鼐注重以中國人的眼光看古代文明,糾正西方學者的偏見,了解西方學者的差異,尋找互補之處。夏鼐成為具有國際眼光和高超學識的考古專家,使他成為國際著名考古大師。英國、德國、瑞典、美國、義大利等國都授他以院士頭銜,加上他原有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中國僅有的一身七院士的人。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