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一代哲學宗師馮友蘭

馮友蘭(4.12.1895-26.11.1990)河南南陽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23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先後在開封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任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馮友蘭一生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及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等榮譽。新中國成立後,他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委員,著作宏富,逾千萬字,代表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新理學》、《新事論》、《新世訓》等三史六書,構成一套完整的新儒家哲學思想體系,具有國際影響力。

馮友蘭一生著書立說,藏書甚豐,1994年其親屬遵照他的遺願將藏書捐贈給清華大學,收藏了馮友蘭著作及中西文化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資料7000餘冊。馮友蘭早年喪父,全靠母親嚴格教導並遵母囑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影響了他一生的事業和人格。1915年馮友蘭報考了北大文科哲學系,那時適逢胡適和梁漱溟在北大任教,一個以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為旗幟,一個以復興中國文化為己任的大儒家。東西文化的大碰撞、大辯論,使馮友蘭大受啟發,對他以後研究中西哲學,思考中西文化關係,奠定了哲學研究的堅實基礎。

馮友蘭在美留學期間寫了《柏格森的哲學方法》和《心力》兩篇文章,向國內思想界介紹西方哲學思想,並在《中國為什麼沒有科學》一文中指出中國人並不愚笨,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品性修養,而不注重知識和權力,正是中西哲學的不同理想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國近代科學的落後情況。他的《中國哲學史》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近代中國哲學的奠基之作。他懷著深沉的救國救民思想,以史為鑒,讓國人看到中國歷史中轉危為安、轉敗為勝、轉弱為強的螺旋式規律。

馮友蘭借史喻今,喚起民眾鬥志,不失哲人救國之雄略,確立學術地位,不失大家的明智。他創立新理學的哲學體系,開創了中國傳統哲學現代化的新局面,又構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說。他著書立說為救中國。在西南聯大的9年中,為中華民族的抗戰事業培養了數以千計的英雄兒女,還培養出楊振寧、李政道這樣的諾貝爾獎得主,使西南聯大的辦學模式受到世界的推崇和敬仰。馮友蘭晚年在86歲時近乎失聰失明,卻鍥而不捨,親自口述成章200多萬字,對人類文明所作的貢獻用嘔心瀝血來形容也不為過。馮友蘭將華夏文明的薪火接力相傳,給後人作出了光輝的榜樣。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