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為東方文化復興吶喊的季羨林

季羨林(6.8.1911-11.7.2009),山東臨清人,就讀山東大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等,於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獲陳寅恪推荐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言系,任系主任。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還成為全國人大常委。他的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他的代表作有《中印文化關係論集》、《印度簡史》、《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東方文學史》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季羨林對中國文化、東西方文化體系、東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紀的人類文化等重要問題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和論斷,在國內外引起關注。季羨林認為,文化交流是人類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人類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才能不斷前進,而人類進步的最終目標必然是某一種形式的大同之域。季羨林為東方文化的復興吶喊,提出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表達一種歷史宏觀的看法,是對長期以來統治世界的歐洲中心主義的積極反撥。他離國10年發表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論文,80年代倡導東方文化研究,主編《東方文化集成》叢書,10篇、500種,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

1973年到1983年季羨林歷十年風雨,將5000頁皇皇巨著的《羅摩衍那》譯成9萬行字,把羅摩的歷險經歷的古史詩梵文版譯成中文,受到國內外著名學者的高度贊揚,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他的譯作於1994年獲國家圖書獎,1999年,印度文學院授予季羨林名譽院士。正如他在譯作對英雄羅摩的《悉多之歌》中說,你可以從陡峭的山峰投入汪洋大海,你可以從青天之上將日球和月球搶來,表達了季羨林辛勤從事英文、德文、梵文等文學作品翻譯近400萬字成果的讚頌,對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季羨林學貫中西,融匯古今,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樣融合了中外知識份子的優秀傳統,有著仁愛和寬大的胸懷、強烈的憂患和責任意識、自由獨立的精神。他受到學界的尊敬,稱他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他卻通達自持,為自己摘下這三頂桂冠。在榮譽面前不驕不躁,學術上不斷追求,正是季羨林值得大家學習的品格。他說,"這種事情,癡想無益,也完全沒有必要。我來一個急剎車。"他與香港大學的陳文敏完全是另一回事,被人捧兩捧就煽動學生為自己爭副校長職位,結果被KO,大失學者風範。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