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30.7.1895-20.8.1990),江蘇無錫人,7歲入私塾,17歲輟學後自學,18歲任教於家鄉的中小學,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被顧頡剛推荐,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他撰寫的《國史大綱》被公認為中國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他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夜校院長,1950年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因辦學有成獲香港政府嘉獎,1955年獲香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60年應邀在耶魯大學講學並獲名譽博士學位。1967年自港赴台,1992年錢穆靈灰歸故里,一生有1700萬字著作存世。
錢穆自學成才,走上北大講壇,無師而能自通,成就”南錢北胡”之美名。錢穆在鄉間教學,勤奮苦學,自行摸索治學的路徑。顧頡剛在他36歲時路過故鄉蘇州小住,在錢穆書齋讀到他的書稿,認定”君似不宜長在中學中教國文,宜去大學教歷史”。陳寅恪在審閱他1935年出版的《先秦諸子系年》後評價為”極精湛,時代全據《紀年》訂《史記》之誤,心得極多,至可佩服。”錢穆讀書甚多,16歲時讀到梁啟超《中國前途之希望和國民責任》,心靈受到極大震動,激起在歷史中尋找中國不亡的根據,於是轉入了歷史研究。
錢穆筆耕不輟,學術著作甚豐;《論語文解》、《國學概論》、《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文化學大義》、《中國思想史》,《中國文化精神》等多不勝數,他是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1950年他在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3年與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書院開辦初期由上海商人支持,但十個學生有八個繳不起學費,設備缺乏,校舍簡陋,教授拿不到薪水,創校4年,教授只剩3位,第一批招收的學生畢業時只剩下8人。後得美國教會資助,得以辦下去,在繁忙的教學中還出版了不少著作。
錢穆在1980年86歲時在香港與闊別32年的兒女相見,90歲時在香港由其學生為他舉行慶祝活動,與子女團聚一個月,享受天倫之樂。1986年,錢穆92歲時為台灣文化大學研究所學生上最後一課,向學生贈言說,"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1990年8月30日晨,這位一生弘揚中國文化的國學大師在台北寓所平靜地走完了他的人生路。1992年,錢夫人實現錢穆遺願,將大師歸葬無錫太湖之濱,墓地石碑面向東南,樸實無華,簡潔方正地刻上”無錫七房橋錢穆先生之墓”11個大字,讓他平靜地魂歸故里。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