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17.12.1891-24.2.1962),原名胡嗣靡,安徽績溪人,有36個博士銜頭,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校長等職;任過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館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出版了《胡適文存》、《胡適論學近著》、《胡適學術文集》、《胡適自傳》等,重要著作有《白話文學史》、《中國哲學史大綱》、《五十年內之中國文學》。1904年胡適受《天演論》新思潮影響,開始發表白話文章,1910年考取”庚子賠款”留美,師從杜威,獲博士學位。
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陪同杜威來華講學擔任翻譯,1938年出任駐美大使直到抗戰勝利,於1946年任北京大學校長。後去台灣,於1957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直到去世。胡適在《新青年》編輯部任職時,撰文反封建,宣揚個性自由、民主與科學,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他提出,”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再造文明”,吸引了一大批學者。他的貢獻表現為以白話文替代文言文,完成了中華民族百年用白話文書寫文學的變革。他以西方哲學體系方法研究中國哲學。
胡適是敢於反孔子和佛禪學的學者,以反權威、反迷信、反偶像為圭臬,立場和態度非常鮮明。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深刻影響學界百年。胡適是個學識淵博的學者,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方面均有造詣。他提倡做實證學問,多思考問題,少談主義的學風,使他在學術生涯中獲得了36個博士銜頭。他自己說,他一輩子沒有寫過批判共產主義的文章,而反對國民黨的文章則是寫過的。他作為學者,與文化界革命人士雖不同路,但在危難時刻,還是慷慨地伸出同情援助之手,始終保持一個文化大家的品格。陳獨秀第一次被捕,胡適救他出來,第四次被捕,他去獄中探望。
胡適在艱難歲月的救國抗爭中,行程三萬里,演講百餘場,喚醒民心。他就任駐美大使,就因強烈的愛國心和高度社會責任感驅使,放棄學術,投身到抗戰中去。他說,”國家際此危難,有所驅策,義何敢辭。”,他給妻子的信中說,”我是為國家的事來的,吃點苦不要緊…..國家是青山,青山倒了,我們子子孫孫都得做奴隸。”他鄭重表示,”自身以國家民族大義為重,吃苦奔命的責任則萬難推卸。毛澤東曾說過,”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曾做出過貢獻的人們。”這一意見也同樣適用於胡適身上。胡適在國家危難時自比是過河小卒,說”做了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