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10.1893-23.6.1988),原名梁煥鼎,廣西桂林人,生於北京一個世代詩禮仁宦的家庭。他在順天中學畢業後,參加京津同盟會,任《國民報》編輯兼記者。1916年,他在南北統一內閣任司法總長秘書;1917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印度哲學講席;1928年任廣州政治分會建設委員會主席;1930年任河南村治學院教務長接辦《村治刊》;1931年在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倡導鄉村建設運動。抗日戰爭爆發,任最高國防參議會參議員,1938年和1946年兩次赴延安,與毛澤東和共產黨進行交流。
1947年,梁漱溟退出民盟,創立勉仁文學院,從事講學與著述。1950年他應邀到北京任政協常委,參加政協工作;1955年因批評農民政策遭到政治批判;1973年"批林批孔"他只批林而不批孔,1980年相繼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基金會主席等職。梁漱溟是學界公認的思想家和平民教育家兼社會活動家,集佛學、儒學於一身,達到超越佛理,融匯儒理的境界。他20歲就寫出《社會主義粹言》,發表《談佛》,26歲寫《東西文化及其哲學》、27歲出版《唯識述義》;30歲在北大開設《孔家思想史》。梁漱溟認為孔子是中國文化集大成者,系統地闡釋儒學。
梁漱溟對舊中國鄉村貧窮、愚昧、落後,抱有深切同情,認為拯救祖國,改造農村,建設農村是知識份子應盡之責。他和晏陽初、陶行知等擔起歷史重任投身到新農村的建設試驗中去,寫下了《鄉村建設理論》等著作。他一生磊落耿直,寧折不屈,最著名的一次就是於1953年敢於和毛澤東在政協常委會上激烈爭吵,認為工農差距在擴大,反對給工人較好待遇。毛澤東認為他不懂社會性質的改變,但定調他"反動"而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要給出路。他與毛澤東坦誠相交半個世紀,曾徹夜相談,談農村建設、談抵禦外敵、談保我中華,但對如何建設中國歧見較大。
梁漱溟雖受毛澤東批評,但他委員照當,工資照發,並沒有受到任何處分。他知道這是毛澤東對他長期交往對他性格的理解和信任。他於90高齡時說,"當時是我態度不好,講話不分場合,使他為難。"梁漱溟是毛澤東的老朋友,身份特殊,作用也特殊的人。他在1953年周恩來的要求下,對中共作了嚴厲的批評,指共產黨進城後生活提高了,工人生活提高太快,農民還是那麼苦,叫共產黨別忘是靠農民進城的。毛澤東雖然生氣,但梁卻是共產黨的諍友,毛澤東和周恩來都善待梁漱溟,這是值得歷史記下的一件大事。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