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3.7.1890-7.10.1969),江西義寧人,生於湖南馬沙,為著名詩人陳三立之子,祖父陳寶箴為湖南巡撫,先後留學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國,通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歸國後,陳寅恪先後任教於清華國學研究院嶺南等數所大學,與梁啟超、王國維並稱”清華三巨頭”。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文史館副館長全國政協常委和中山大學教授等職,著有《寒柳堂集》、《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傳》等。他四度出國,留學八國,精通日英德等語言。
陳寅恪由梁啟超推荐給校長曹雲祥,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留學期間,他潛心讀書和研究,斷續留學20年,卻沒有去拿碩士和博士的計劃。陳寅恪出身大家,自幼家學淵博,學貫中西,習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並先後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指導。他通曉各種語言,借助語言工具廣泛涉獵中西文化,其學問核心在於海內文明,國史精熟,又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取西方文化之長,補中華文化之短,練就獨樹一幟的本領。他既不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也不全盤西化,而是借他山之玉,攻中學之石。因此,他的課上學生雲集,甚至名教授朱自清、馮友蘭等都來聽課。
陳寅恪在學術上提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治學理念,影響深遠。他人生最後一部著作,醞釀最久,寫作時間最長,篇幅最大,體例最完備的為《柳如是別傳》,全書80萬字,由1953年初稿到1963年竣稿,歷時10年。這部書既是傳記,又是一部論述中國社會以個人權利為本位的獨立自由意識怎樣衝破禮教束縛而萌生,而又怎樣在禮教的壓迫下被扼殺的歷史。他挑選一位女性作傳,皆因在禮教社會女性地位低微,而她卻有著過人的見識與才華,有穿透舊禮教之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表達了對中華文化的樂觀情緒,在文化中維持一種高貴的氣質,使有才華的人不受壓抑地伸展自己的才能。
陳寅恪是國際公認的國學、史學、佛學的一代宗師,季羨林說,”一代史學大師必須能承前代之餘緒,下開一世之新風,踵事增華,獨辟溪徑。”還說,”寅恪先生從看似細微的問題入手探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論堅實可靠。”陳寅恪是一流的語言巨匠,1942年有人奉日方之命請他到淪陷區講學,他一再抗命,出走香港,取道廣西任教於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等。他在繁忙的教學中致力研究,出版了影響一代人的《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為後人開辟了隋唐史研究的新路徑。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