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6.11.1892-12.6.1978),原名郭開貞,四川樂山人,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九州大學醫學部畢業,創辦創造社,參加北伐、八一南昌起義,新中國成立後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共產黨第九至十一屆中冥委員。旅日期間,研究中國古代史,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著作有《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譯大系》;歷史劇有《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南冠草》等。他寫的《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他出版詩集10餘種,歷史劇本11種,學術專著近10種,翻譯名著10種,全部作品編成《郭沫若全集》38卷。
郭沫若於1923年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提倡無產階級文學,1926年參加北伐,192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並加入共產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抗戰文化活動。1946年後站在民族立場,成為國民黨統治區文化界的革命旗幟。郭沫若是中國新詩奠基人之一,《女神》一書突破了舊格套的束縛,創造了雄渾奔放的自由詩體。《女神》運用神話題材、詩劇體裁,抒情之豪放熱烈是五四時代的最強音。他的《鳳凰涅槃》是現代文學史上優秀的詩作。
郭沫若從1928年著手研究中國古代代社會開始,即開始注意分析甲骨文和金文資料,歷十年之久,步入一個甲骨學時代。他主要的學術貢獻,就是把零散的甲骨文變為系統化的商史研究,創立銅器研究的"標準器斷代法",至今仍是商周銅器研究的基本方法。郭沫若是史學大家,還創作了大量時代歷史劇,使劇本有一種發人深省的力量。他的歷史知識淵博,善於在錯綜紛紜的歷史現象,提煉出與眾不同的見解。作為進步文化界的旗手,在抗戰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寫出很多不杇之作傳於後世。
部沫若見證了中國百年風起雲湧的革命歷程,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中央決定用他的名義發表了"科學春天到來了"的講話,希望科學工作者"打破陳規,披荊斬棘,開拓我國科學發展的道路"。郭沫若在生命最後的階段,用他對中國發展的影響力,為中華復興在吶喊。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舍學史上無法抹殺的人物。他在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文學、藝術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的學者。郭沫若影響中國文壇半個世紀,提倡文化思想和社會變革,是魯迅之後文化界公認的領袖。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