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10.1891-25.7.1946),安徽歙縣人,南京金陵大學畢業,先後入美國伊利諾大學學市政、入哥倫比亞師從杜威、孟祿、克伯屈研究教育。回國後他任教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教授和教務主任等職。陶行知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中華平民教育保進會總會、上海文化界改革會、中國戰時教育協會等,主張教學合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創辦的曉莊學校、育才學校和社會大學為近現代教育樹立了樣板。他一生筆耕不絕,留下《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錄》、《齋夫自由談》等六百多萬字。

陶行知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踐行平民教育。他認為,"人民貧,非教育莫與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與智之;黨見,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他在回國的船上對同學說,"我要使全體中國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他言行合一,為此付出了畢生的精力,為鄉村教育四處奔走。他與宋慶齡、鄒韜奮在抗戰中成立各界救國聯合會,反內戰,隨時準備以身殉國。毛澤東稱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主張有教無類,開平民教育之先,提倡"教學做"合一。他說,"我是一個中國人,應該為中國做出一些貢獻來。

曉莊師範學校是陶行知教育理想的實驗地,他根據中國農村特點,自己動手建教室編教材、參加生產勞動,自己籌辦經費,實施教育與農業生產勞動相結合,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開一代新風。陶行知為了振興中華走上平民教育之路,在國難當前收留15省流亡到後方的難童,把他們培養成追求真理的小學生。1936年,他為爭取各地華僑支持抗日,途經香港,與沈鈞儒、章乃器等發表《團結禦侮宣言》,贊同共產黨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主張。他在生命最後日子,為抗日和民主中國的建設作100場演講,結束光輝的一生。

在爭取民主,為群眾爭取教育權利的長期奮鬥中,陶行知閱讀了許多馬列著作和中共中央文件,在思想日益一政的基礎上同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出訪歐洲期間,三次拜謁馬克思墓,並賦詩曰,"光明照萬世,宏論醒在下。"他在重慶主辦育才學校時,多次邀鄧穎超對師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他提出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創造的四大教育方針。他的方針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精髓相通,與許多知識份子不約而同成為人民革命的力量。周恩來說他是無保留追隨黨的黨外布爾什維克"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