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2日 星期二

中國共產黨的成長與國家形成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可以劃分為革命創建國家、革命後國家構建和改革開放國家構建的推進和深化三個階段。中國共產黨在成長階段所積累的各種資源,成為國家形成的重要基礎。國民黨由於政治精英過早地腐化成獵取私產、鞏固個人利益的政黨,使其喪失大陸政權。共產黨則在新文化運動中催生的馬克斯主義哺育下成長,與傳統依靠誦經史子集而成長的精英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以新知識改造社會的能量和決心,使其在28年劍與火的洗禮中,突圍而出。

馬克思和恩格斯186部著作的中譯本,成了中國共產黨形成的原動力。毛澤東思想,實則就是馬列主義中國化的一個產物。大多數人的成長都與他讀什麼書,接受什麼觀念而塑造出來有關。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便是催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因素。在強大的理論支持下,中國共產黨承擔起解放弱勢社群和被壓迫民族的任務。古代帝皇的政治使命首要是保皇位、保基業,其次才是保國家,而共產黨一開始就要解放中國和全人類,突破了傳統的狹隘使命。

在一種全球性的視野下,中國共產黨把自己民族的解放與世界反法西斯和民族獨立運動聯結在一起,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強有力的精神團結力量。他的成長過程,特別在長征中的血與火的洗禮,積累了富有戰鬥力和領導力的資源,使共產黨的精英無比堅強。1934年共產黨八萬黨員和士兵,走完長征只剩下八千人,他的領導者和精英階層不是只靠文字知識塑造的特權階級,也不像軍閥那樣打家劫舍,更不像國民黨脫離底層社會的上等人而傲然自立。

中國共產黨內精英的成長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色,他們入黨不僅是一種政治儀式,也是一種生命的再生的過程。其深刻的內涵,從宗教角度來理解,是死與再生的價值表現。我們發現,那些經歷過戰爭洗禮,經受磨難,然後自下而上成為政治家的人物如鄧小平者,其脫俗非凡之處,令人驚嘆。有些國家因政變和顏色革命導致的精英替代,與中國精英延續制、精英更新機制和精英吸納機制有很大的不同,使中國共產黨的創新力和修復力有機地統一起來。

支撐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不僅顯示出強烈的革命性,也顯示出重組與改造中國社會的有效性。來自歐洲和蘇俄的馬列主義通過中國化的改造,發揮了觀念系統動員和重組社會的能量。中國共產黨從50人到8000多萬黨員,其發展速度和規模都需要確立一整套組織體系和制度體系。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執政黨要管理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家與社會,組織資源和制度資源的成長必定要有一個過程。建國初期,中國構建的就是一個全能國家,由國家包攬一切。

這一格局一方面塑造了中國政治發展的優勢,另一方面也導致了社會活力的喪失。黨組織網絡穿透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屏障,把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聯通起來,使其交相重叠在國家的偏好之上,喪失了制度性的激勵和刺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共產黨的領導能力和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實現包容性的政治發展和經濟增長,如何將政治、行政,社會和個人議題適當分離,弱化政黨焦點,降低執政風險,成為國家體系一個再造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