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科學技術與民族精神

小時候電視機剛流行不久,我對影像怎樣跑到盒子裡來感到好奇,為了解答疑問跑去書店買有關書籍來看,而且一買兩本,一本送給好朋友,大家一起讀,一起討論。世界有太多神奇的現象,在現代人的心中已見怪不怪,成為理所當然之事,但人類總有人在思考,而且觀察入微。李商隱詩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他的情感雖是人文的,但其觀察卻具有科學性。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一山不能藏二虎隱喻中得到啟發,建立了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食物鏈關係和金字塔營養級理論。日本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湯川秀樹也說他深受莊子混沌思想的啟發。

科學無國界,是一種全人類的、國際性的事業,任何真正的科學都應當被承認、都可以被利用。科學成果的評價.不應以個人、國別、信仰和政治來分,遵循科學無國界的評價準則,才能更好地促進科學知識的增長和應用。但科學的每一次突破總是由具體的科學家取得,可以理解為某一國,某一民族對世界科學事業的貢獻。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科學家個體忠誠於科學事業和忠誠於祖國科學事業是統一的,科學的國際性和國家性二者可以相容。錢學森對美國火箭發展做出過貢獻,回到祖國也立下大功。

科技創新是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列的主要指標。中國古代的燦爛文明受到世界景仰,就在於先人在當時取得燦若星辰的創新成果,為人類文明做出重要貢獻。在21世紀中華民族的復興,必須通過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成果促進經濟、教育、文化和國防發展。中國加大科技投入,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精神,讓古老的中國重新充滿創新活力和創新成果的國度。國家一方面鼓勵民間風險資本進入高科技領域迅速成長,走向世界,同時由國家投入大量科技基金進行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成為國家職責

科學追求物質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以改進勞動手段,提高人們的物質水平。人文理性追求人類精神規律性的認識,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觀念引導人們對自身價值的關注,實現人的尊嚴和價值,不斷提高人的精神世界。一個民族缺乏科學理性是孱弱的民族,缺乏人文理性那將是野蠻的民族。中華民族文化內含科學性,自古已然,人們對自然的思考和追尋沒有一刻停止過。科技到了當代,成果被廣泛應用,豐富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科技產品的普及會推動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在社會的普及,間接催化科學理性融於民族精神之中。年青人應順應潮流,為古老而文明的祖國奮鬥。

http://nationyouth.blogspot.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