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手工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手工業品種很多,如陶瓷、度量衡器具、小五金、竹木漆器、農具、製糖、釀酒、麵粉、毛皮、針織、刺繡、文具、民族樂器、雕刻等,包括了生活的各個方面。據統計,佔農民生活資料需求量的60%-80%都是手工製造,用大機器生產的只佔一小部份。手工業源遠流長,不僅國內知名,在國外也很有市場。在工業化建設初期,輕工業遠無法滿足需求,手工業的重要性非常明顯。據1952年統計,手工獨立勞動者達1930餘萬人,產值73.12億元。
手工業產品彌補了大工業產品不足的缺陷,但它的生產方式分散、落後,如不將古老的生產方法加以改造,在生產和銷售上都會遇到困難。如果聽其自發地發展,少數人會發財,大多數人將破產失業。因此改造手工業,逐步引導到集體化的道路是唯一解決辦法。1950年7月,朱德和劉少奇召開中華全國合作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探索手工業走集體化的途徑。截至1953年底,全國組織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806個,社員達到30萬人,表現出組織起來的優越性。由於手工業者既是勞動者也是小私有者,必須經過說服,同時供應他們原材料,推銷他們的產品,使他們看到集體力量的優越性。
1953年11-12月,中華全國手工業者第三次全國會議指出,對手工業者要採取不同形式加以組織,不要規定一個死格式到處亂套,盲目要求機械化,確保生產改造由小到大,由低到高。
其中一部份合作社,生產資料已完全歸社員集體所有,已成具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
還有一部份尚未改造完成,實行以工具入股分紅,統一經營,收益一部份採取按勞分配,成半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合作社。到1954年底,全國手工業合作社達到4.17萬個,社員達121.35萬人,產值11.72億元,比上年增加了2.3倍。
由於大規模經濟建設展開,工業品實行統購統銷,手工業的原料供應遇到困難,因此必須加以控制,合理安排原材料供應,不出現不足、或過多現象,使供需情況平衡發展。根據人民消費習慣,對手工業實行適當發展、利用或限制政策。對有些行業實行逐步轉業或淘汰,使手工業在國家指導和幫助下,建立起健全的合作社生產模式。1955年上半年,手工業社發展到4.98萬個,社員143.9萬人。雖然新生事物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組織起來和沒有組織起來的人之間產生不協調情況,但對產品做好供銷,讓大家都可生存,是國家對手工業重要的支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