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貧窮落後,只有少數人可以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為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推進,科學和教育的作用愈顯重要。1953年9月和11月,中國科學院先後訪蘇,就科學院的工作和今後任務向中央提交報告。指出,中國科學基礎和力量比較薄弱,必須在加強團結和培養新生力量方面切實下功夫;在貫徹理論聯係實際方針上,切戒急於求成和片面強調聯係實際的傾向。提出,要認真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工作經驗,以支援國家建設。中共中央於1954年3月批准了科學院的報告,並作了批示,闡明科學工作的國家戰略地位。
中國要建成生產高度發達、文化高度繁榮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定要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以促進生產技術不斷進步。中國科學家必須積累研究經驗,加強培養,急起直追。國家要給科學家以關心,提供條件,落實知識份子政策,發揚他們研究科學的積極性,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中央要求科學研究部門在青年科學工作人員和老科學家中積極慎重地發展黨員,改變黨組織科學人才短缺的狀況。根據中央批示的精神,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採取相應的措施貫徹執行。科學院也改變為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最高學術機關。
經過積極籌備工作,國務院批准中科院聘任233位學部委員,分別建立四個學部,即數理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哲學社會科學部。1955年6月,中國科學院舉行學部成立大會,為全面發展科學事業制定長遠規劃奠定了基礎。到1955年底,全國科技人員已達40萬餘人,專業的科研機構超過800個。這支科研隊伍有力地支援了國家建設,對消化、吸收從蘇聯引進的先進技術和設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國家首先注重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以及與此有關的地質和建築人才方面的供應,並發展綜合性大學
對政法、財經、社會科學、哲學、文史進行改造,提高質量,培養科技人才。
周恩來親自指導北京”八大學院”的成立,並把過於集中在沿海的高校部份遷移到內陸省份,使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到1956年全國高等學校發展到227所,大學生由1952年的19.1萬人增加到40.3萬人。普通教育由1952年的314.5萬人增加到600.9萬人;小學生由5110萬人增加到6346.6萬人;成人教育、職工和工農群眾業餘文化教育都有了大發展。在醫藥衛生方面,城鄉建立起醫療網,全國衛生機構總數由38987個增加到107305個,療養院、所由270個增加到799個,防疫站由147個發展到1464個。各類醫療機構都成倍或幾倍地增長。建國後,國家大力建設,為中華民族做出衛大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