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擴展公私合營工業

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總體佈局,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重要一環。中央確定要在一定時期內,有步驟地把對國計民生有利而國家有需要的資本主義企業改造成社會主義企業,使初級的國家資本主義向高級形式發展,然後逐步變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為社會主義經濟。1953年以前,以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為主的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在私營工業中發展。在國家實行糧食、油料、棉花、棉布統購統銷後,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的私營輕紡工業,在原料供應和銷售市場兩頭都受到國家政策限制,資本家的生產經營不得不接受國家的委托加工和計劃訂貨。

私營工業的總產值中輕紡工業產值佔2/3,可說已大部份納入各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軌道。私營工業中佔主要地位的仍然是加工訂貨,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很少。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要求,國民經濟中的計劃管理日益加強,私營企業有需要來一次改造,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發展的需要。19541月,中財委召開會議,討論擴展公私合營的計劃。公私合營是社會主義成份同資本主義成份在企業內部的合作,生產關係變化,企業由私有變為公私共有,公方和工人結合在一起掌握企業領導,資本家不佔主導,勞資矛盾、公私矛盾有利於向公方和勞方方向解決,有利於生產。

195434日,中央批准了中財委的意見,92日政務院公佈了《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暫行條例》對公私合營企業的性質、任務和公私關係、勞資關係、經濟管理、盈餘分配等問題作了具體規定。由於合營企業在原料、市場、貸款各方面得到國家支持,不少未合營的企業感到獨營的困難,主動要求合營。擴展公私合營的工作進展順利,到1954年底,全國公私合營工業戶數增加到1746戶,佔工業產值的33%。由於國家派幹部加強領導,工人熱情高漲,國家投資新建、擴建,使合營企業分得的紅利比私營時更豐厚。這些情況,促使更多的資本家要求實行公私合營。


擴展公私合營,雖然戶數少,但都針對較大和有關國計民生的企業。這些資本家有政治影響力,也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他們實行公私合營後,剩下十幾萬戶都是生產設備簡陋、工序不全,生產處境困難的中小企業。國家一時也無法分散力量向中小企投入資金和幹部,使擴展公私合營遇到新的矛盾和問題。各地紛紛反映中小企的問題,中央決定凡國營能讓出一部份原料和生產任務給私企的就讓出一部份,雖然會減少上繳利潤,但可照顧私營企業的工人。到1955年全國合營企業達3193戶,佔一半企業實現了合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