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如何處理民族資產階級的關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必須慎重對待的一個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工農聯盟的基礎上,保持了在革命時期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1953年7月6日,毛澤東指出,”首先要肯定民主黨派、各種上層人物、知識份子和宗教界人士是可以改造的;…….工人階級不解放全人類就不能最後解放自己。”他認為沒有聯盟就沒有力量。有了這個聯盟,才有力量去聯合那些可以合作的剝削者”。只有與民族資產階級保持經濟、政治的聯盟,最後可以實現國家工業化,進入社會主義。
毛澤東在人民政府第二十次會議上,針對黨外人士的思想疑慮作了說明,”我們的重點是照顧多數,同時照顧少數。凡是對人民國家的事業忠誠的,做了工作的,有相當成績的,對人民態度比較好的各民族、各黨派、各階級的代表人物都有份。”凡是愛國者都會一道進入社會主義,我們沒有理由不同他們一道進入社會主義。”毛澤東的說明,增強了民主黨派和民主人士對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信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決不意味著要削弱統一戰線,而是更應使之更鞏固。各級政府都關注做好統一戰線組織工作。
中共中央還出台了《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實行後統一戰線組織問題的意見》、《關於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時安排民主人士的意見》,得到了認真的貫徹和執行。1954年3、4月間,為了社會建設和改造的需要,對文教、科技方面的統戰工作列為統戰部門的重點工作,注意對黨外人士的安排,吸收大批文教科技工作人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過程中,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與共產黨建立起統一戰線,一起戰勝敵人。今後在團結人民完成國家過渡期總任務,與內外敵人較量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工農聯盟仍需與民族資產階級合作,需要一定數量的民主黨派人士參與國家機構工作。
這些政策精神,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國家機構的組成中都得到基本體現。在第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選舉產生的人大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的人員組成中,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著名民主人士,分別擔任了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副委員長、委員。在13位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當中,有共產黨員5人,黨外人輕8人;在79位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中,有共產黨員40人,黨外人士39人;在新組建的國務院35個部委的部長、主任中,有共產黨員22人,黨外人士13人,共同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